主题词:煤炭

国内煤炭市场进入弱势

2014-08-12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煤炭下游需求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国内煤炭企业产能大量释放及海运煤进口规模的增加,系列因素带来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出现逆转,煤炭价格大幅下跌……

  2011年下半年,国内煤炭市场进入弱势,2012年以来,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煤炭下游需求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国内煤炭企业产能大量释放及海运煤进口规模的增加,系列因素带来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出现逆转,煤炭价格大幅下跌……

  业界普遍认为煤炭产业的低迷形势,并不会在短期内改变,颓势让产业格局已呈多元化发展的开滦也未能幸免。

  此时,开滦面对的现实情况是:近一年来,煤炭已经连续四轮大幅降价,精煤每吨同比降价222.68元,原混煤每吨同比降低41.51元,开滦预计今年全年煤炭降价减收高达19亿元。

  煤炭“十年黄金期”一去不返,这个百年国企如何在此番市场低迷形势下继续完成转型升级的目标?

  开滦集团董事长张文学说:“科学研判煤炭市场形势,紧紧抓住扭亏增盈这个工作中心,引导各公司各单位加快调整思维方式和工作中心,眼睛向内、强化管理,以改革创新为手段,深入挖掘提质降本增效潜力,努力提高集约发展、内涵发展水平。”

  通过升级管理手段,从企业内部挖潜增效,开滦选择“锻炼内功”增强抵抗力。

  去年开滦在全集团展开的提质降本增效工作,每一个开滦人主动过起了“紧”日子。在今年4月17日召开的深化提质降本增效工作会议上,开滦认为,过去一年,通过构建增效管控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增收节支活动、建立专业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等四方面的工作,开滦顺利完成了去年的增效目标。

  对于今年工作的安排,开滦明确提出,今年要实现“更深层次的提质降本增效”。

  “部分领导人员和干部职工中存在的‘潜力已经挖尽’的思想,这是深化扭亏增盈的最大障碍。”张文学坦言,“如果从常规思维分析,近两年通过扫浮财、减少显性浪费,严格控制共享成本费用支出,挖潜增效的空间可能不大了,但是从更宽的视角、更深的层次来审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等方方面面的管理,漏洞和问题仍然较多。我们下一步深化扭亏增盈和提质增效活动,重点就是找准体制、机制、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差距,查缺补漏,补齐短板,依靠改革、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动深度挖潜,拓宽领域,在做深、做细、做精上下功夫。”

  基于这样的思路,开滦提出,要推进降本增效向技术改造、劳动力优化配置、降低管理成本、盘活闲置资产、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等九个方面延伸,推进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

  这在开滦集团内部引起强烈反响。

  “九个方面包括了人、财、物等关键点,直指体制机制问题,”业内人士评价,“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工作向更深层次的推进,无疑将打破一个个固有格局,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本身就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尤其对于开滦这个百年老企来说,更有革命性的意义。”

  “六统一”让设备实现效益最大化

  7月30日下午,开滦设备管理中心会议室坐无虚席,月度设备维修例会在这里召开。

  来自多个科室的负责人逐一登台,介绍故障设备的情况,多位专家进行现场“把脉”。

  “各单位把待修设备报上来,经过设备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总汇、现场拍照确认进行初步筛选,再上会进行集体讨论是否修,如何修。”开滦设备管理中心副主任侯志国说,设备修理的第一大原则就是节约维修费用。

  上会讨论的35个待修设备,粗略计算维修费用约600万元,而最终,有些设备决定利用内部调剂、简化维修等手段解决,压缩了费用100多万元。

  这两年,设备管理中心的工作量增加了很多,而这源于开滦于去年开始实施的 “六统一”设备管理方法。

  所谓“六统一”,就是在设备管理方面,统一计划选型、统一集中采购、统一调配使用、统一备件管理、统一报废管理、统一统计报表。全集团的设备都由设备管理中心协调谋划、统一调配。

  “以前,三级单位自主采购、自主修理,各个单位的设备很少能互通有无,集团公司层面虽然出台了设备管理办法,设备管理中心对三级单位并没有实际的约束力。”相关负责人坦言,设备的无序管理必然造成浪费。

  重复购买、闲置设备得不到有效利用、配件购买无法享受批量购买的实惠……对于煤炭企业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大型设备来说,浪费金额不可预估。

  针对这样的状况,开滦的“六统一”设备管理法已经开始发挥效用。

  就在一个月前,一套采煤机和一台刮板运输机在范各庄矿崭新亮相,它们并不是新采购设备。原来,今年初,范各庄矿向设备管理中心上报计划,需要补充一套采煤机和一台刮板运输机,设备管理中心发现,钱家营矿正好有这样的设备处在闲置中,于是,就协调将其调到了范各庄矿,这一举不仅节省了一千多万元的采购费,还压缩了设备采购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在开滦相关负责人眼里,将集团的设备集中统一管理,可以挖掘设备资源潜力,充分发挥集团规模优势,实现设备资源共享、提供设备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开滦在集团层面的多个会议一再强调,要坚决落实和完善这一制度。

  “半年来,‘六统一’在设备的购买、报废、维修保养等多个方面实现了统筹性的节约。”侯志国说。

  设备管理中心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该中心共审查设备采购计划260笔,削减了20%至30%的设备购新计划,组织各矿间设备和大部件调剂使用617台。

  据裴华做所上半年经济工作总结,上半年,开滦物资储备资金降到3000万元以下,减少新购设备支出5185万元,闲置设备盘活变现1056万元。

  “四工转移”压减人工成本、提高员工收入

  去年以来,开滦集团人力资源部门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目前,开滦集团的用工总人数达到8万余人,工资成本占到总成本的近六成,随着其他成本均不断压减,用工成本较高的现实就凸现出来。

  严格控制用工成本是开滦今年深层次挖潜增效的七大举措之一,对此,开滦进行了具体到数字上的细化指标:全年纯减劳动用工3000人以上,三年消化各级管技人员1500人。为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利用“两化”融合、技术进步减少岗位用工,严格核岗定编控制人员入口之外,开滦还创新性地提出“四工转移”法。

  所谓“四工转移”法,即地面服务岗位向地面生产岗位转移,地面岗位向井下辅助岗位转移,井下辅助岗位向井下一线岗位转移,女工向男工岗位转移。

  这个目前已在全集团推开的办法,源于荆矿公司近三年来的探索。

  2009年以后,荆矿公司产量规模锐减为100万吨,1000多人的生存成了问题,他们创造性的将安管部井口小分队进行了撤换,将井口小分队的职能交由井运区把勾工负责,将井口小分队的21人全部安排至井运区等井下岗位,缓解了井运区等单位的人力紧张;将地质科的14名打钻工划给了综采安拆工程项目部,没有钻探任务时,由综采安拆工程项目部安排其它工作;将10名女工分配到传统观念里是男工来做的绞车司机、副井信号工、把钩工等岗位,没想到,女工做得比男工还要好……

  由于“四工转移”的原则是将劳动力向一线转移,转岗员工的工资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一方法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

  荆矿公司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通过‘四工转移’,我们在产量规模无法增大的情况下,通过挖掘人力资源潜能,扩大对外创收规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今年对外创收预计达到1.1亿元以上。”

  对此,相关部门负责人认为,“四工转移”的核心是通过企业内外部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使员工由不创造效益的岗位向创造效益的岗位转移、由创造效益较少的岗位向创造效益更多的岗位转移、由原来的创效岗位向新的创效岗位转移、由在本部创效向到外埠创效转移,在转移过程中优化队伍结构,挖掘员工潜能,促进技能提升,实现员工价值增值。

  据了解,去年,开滦综合累计节省工资成本2.7亿元,减人提效对工资增长贡献率达6.2%。今年上半年,开滦优化用工配置976人,合并二、三级机关机构53个,精简人员207人,劳动用工总量比上年末减少2820人。

  “减少用工的目的是提升劳动效率,降低工资成本。但开滦的思路很明确,降低总成本,但不能影响员工个体收入。”开滦集团相关负责人称,对由于岗位用工数量减少产生的富余人员,不是下岗了事,而是发挥不同层级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控平台作用,根据岗位缺员情况,组织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合格后进行转岗安置,实现跨区域、跨产业、跨单位人员流动,优化人力资源内部配置。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