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建立步伐逐步压近

2014-04-16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湖北碳排放权交易自4月2日敲锣开市以来,一跃成为最为活跃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其交易的高活跃度一直备受各方关注。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自4月2日敲锣开市以来,一跃成为最为活跃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其交易的高活跃度一直备受各方关注。

  上周一周该市成交量就达36.75万吨,不过,价格行情开始趋于相对稳定。由此前惊人的涨停态势转为平稳发展,上周五收盘价同比下降6.81%,收于24.8元。

  据了解到的,目前交易还主要是一些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而138家控排企业则更多处于观望状态。不过,一些企业也表达了自身参与碳交易排放市场的积极性。

  参与了首批交易的中石化武汉分公司生产部门负责人刘旭东表示,“购买配额,第一原因是我们自身的需求;第二,这毕竟是趋势,我们还是愿意前期参与。”

  目前,湖北是继欧洲、中国广东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碳市场。2014年,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为3.24亿吨。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为湖北省2010、2011年上一年综合能耗6万吨及以上的工业企业,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12个行业。

  不仅仅外界给予了湖北很高期望,湖北省也非常重视全省碳市场发展,积极成为碳市场建设工作以及碳金融构建中的“领头羊”。

  在探索区域性和全国碳市场的工作中,4月2日在启动仪式上,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甄建桥代表省发改委同山西、安徽、江西等中部省份发展改革委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签订了“碳排放权交易跨区域合作交流框架协议”。

  不过,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表示,目前区域碳市场的建立存在着较大分歧。

  二级市场活跃

  得益于湖北允许机构参与碳排放交易,北京太铭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孔晴熙对湖北碳市场非常看好,且“已经进场”,“入手”少量配额。

  和大多数投资机构一样,孔晴熙购买配额的原因在于湖北开市的碳价相对较低,为21元人民币/吨。

  正是由于机构和个人参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二级市场一直显得比较旺盛,出现大量卖单,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一度出现涨停(涨幅达到10%)。不过,从上周开始,湖北碳市场价格便恢复平稳,周五收于24.85元,较上周下跌6.5%,但是成交量仍占中国碳市场上周交易总量的94.5%。

  据统计,目前已有25家机构投资者和130多名个人投资者入场。湖北控排企业开户数量也已达到47家,加上提交资料等待开户的一共有80多家,占企业总数约60%。

  按照欧洲碳市场(EU ETS)的经验,保证碳市场的活跃一是制定严格的减排目标,另一个则是允许机构的参与。

  “湖北正在朝着有利于碳市场发展的方向前行。”作为碳商的孔晴熙如是认为。

  与机构和个人参与相比,控排企业则大多处于观望状态。发现,原因有三方面。即一是自身有免费配额在手,二是碳市场对于企业而言始终是一个新鲜事物,三是关键时间结点尚未到期,比如履约期等。

  “我们还要再继续研究。”湖北最大的控排企业之一、武汉钢铁有关人士表示,其没有参加开市之时的首笔交易。

  事实上,机构进行配额交易,但如该配额没有“下家”(控排企业),只能在小范围内流动和炒作,那么这个问题则必须解决,即挖掘湖北企业的减排动力。

  “我们一定要把碳交易建成一个真正的流通商品和真正的市场。”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强调。

  谋划碳金融

  另外,在“开市”当日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湖北试点是最为重视碳金融体系的建立,而且其交易所的掌舵者也是金融背景。

  事实上,无论是欧洲经验还是美国加州经验,碳金融在碳市场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湖北也在碳金融领域有着计划。

  据获悉,目前湖北正在谋划建设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碳交易大厦”,打造碳金融、碳经纪、碳咨询、碳中介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4月2日的一个内部会议上,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乐成重点提及了构建碳金融产品开发创新体系。

  李乐成表示,积极稳妥地开展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发展碳基金等。此外,金融机构为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搭建投融资平台,提供绿色金融服务。

  4月2日,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启动仪式上,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同中国建设银行湖北分行、中国民生银行武汉分行、上海浦发银行武汉分行等金融机构签署总额达600亿的《低碳产业发展与湖北碳金融中心建设授信协议》。

  “这笔钱目前还属于意向性。”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助理仁鹏表示,至于宣布的600亿将怎么被三家签约银行分配还将进行讨论。

  “这个授信额度,是包括整个绿色金融的范围,但和一个碳交易相关联。”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副行长赵军对此表示,“不希望看到碳金融体系成为一个投机的场所,希望金融体系的建设和碳减排双赢的局面。”

  另外,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刘汉武也在上述会议中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基金、碳证券等业务开展。同时,配额的履约期和CCER的开发周期都对碳资产的远期交易或期货提出了现实需求。

  不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目前期货交易暂时不着急,重点还是放在现货交易。

  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赛跑?

  目前,全国碳市场的建立步伐也在逐步压近。

  “如果你们能比我做得快,你们可以先开展,要做得比国家慢,那么便由国家主导了。” 4月2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低碳转型与碳市场建设高峰论坛”上,正在忙于建设全国性碳市场工作的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针对区域性的碳市场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区域碳市场的建立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降低全国碳市场的难度;二是有区域碳市场的基础后,全国的碳市场建立起来更加的牢固和有效。

  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奋勤认为,建立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地区碳交易中心存在客观的需求。

  张奋勤分析,中部六省减排潜力和边际减排成本比较相近并且减排潜力高。碳价格除了反映供需关系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边际减排成本和减排潜力。由于中部地区六省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较高,相似系数达到了 0.85 左右(1为完全相似,0为完全不相似),减排潜力与边际减排成本基本相近,从而有利于中部六省碳交易规则和标准的统一。

  但要实现区域碳市场的建立则需要将碳交易的管理办法、总量设计、配额分配的方法、抵消机制、核查等方面进行统一,不能出现多个设计。

  “区域联合起来我觉得道理很好。先单个,再区域,再全国,这么做道理非常对,但操作性是非常头疼的事情。” 孙翠华表示。

  一旦全国性碳市场建立后,这些“地方粮票”如何转化将会是一个大难题。

  目前,全国碳排放交易的工作安排已经提出新的时间表。

  据了解,2014年将提出全国碳排放交易的崭新管理办法。相关文件10月份就完稿并将征求各部门意见,12月份提交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进行讨论。

  “时间非常紧迫。”孙翠华表示,今年一定要把国家排放总量以及全国碳排放交易的总量确定下来,而且要有初步的分解方案。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