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煤炭

我国煤炭提高“科学产能”势在必行

2012-05-28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长期以来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超过70%。

  “煤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维系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我国煤炭产能不断扩大,但科学产能亟待提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日前如是说。

  据谢和平介绍,由中国工程院承担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目前我国煤炭综合考虑生产安全度、绿色开采度、机械化程度三类因素下的科学产能仅为11.1亿吨,仅占目前煤炭产量的1/3。他呼吁,我国煤炭行业亟待实现从“量的崛起”转向“质的繁荣”,提高“科学产能”势在必行。

  煤炭行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经济参考报》: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长期以来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超过70%。前不久公布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煤炭生产能力为41亿吨,产量控制在39亿吨。这一控制目标是如何提出的?

  谢和平: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但同时煤炭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煤炭“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产量控制目标,被很多人认为有些保守,但这一目标是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别是在总结分析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编制的。

  《经济参考报》:当前我国煤炭行业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谢和平:首先,煤炭产量在不断增长的同时,资源保障能力却在减弱。根据BP2010年发布的数据,我国煤炭资源已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约1145亿吨,且煤炭资源大多集中在地表深部,1000米以下深部资源占开采资源总量的比例超过50%,储采比38年。目前我国煤炭平均开采深度已达600米,受开采条件、开采技术、开采环境等各种因素制约和限制,已面临煤炭资源的枯竭和产能提高的巨大压力。

  其次,受地质条件、体制障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煤炭开采普遍存在回采率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等问题。虽然国有重点煤矿平均回采率已达50%以上,但产量只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左右,地方煤矿和乡镇小煤矿的回采率分别为30%和10%左右,开采工艺与技术手段相当落后,要全面提高全行业开采效率,艰巨性和紧迫性并存。

  其三,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煤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十一五”期间,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共149起,死亡人数3065人;另一方面,煤矿生产职业病高发局面未能有效改善,目前,全国累计报告煤矿尘肺病例约30万例;同时,随着煤矿开采时间和空间的延伸,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日趋复杂,高温、高压、高渗透问题日益突出,瓦斯、粉尘、火灾、水害、顶板灾害、冲击地压等灾害性威胁显著增大,煤矿安全生产面临较大压力。

  其四,我国各煤炭赋存区的地质条件、资源赋存状况、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开采技术与资源条件并不十分匹配,由煤炭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比如,对水资源的破坏、地面塌陷、矸石露天堆放造成环境污染等等。

  此外,在煤炭机械装备、技术人才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目前高端煤炭生产装备市场多数被国外厂商占领,煤炭开采适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将面临重大考验与挑战,职业素质人才缺乏以及煤炭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明显偏少,制约了煤炭行业向高层次发展等等。

  提高“科学产能”势在必行

  《经济参考报》:“十一五”期间,我国曾制定26亿吨产能的控制目标,但实际上到2010年产量超过了32亿吨。2011年,原煤产量甚至提升至35.2亿吨。注意到,近年来,您在多个场合曾多次强调煤炭的“科学产能”,这是否意味着在当前超过35亿吨的煤炭产量有相当一部分是“非科学产能”?

  谢和平:是的。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过于倚重煤炭,煤炭工业不堪重负,深层次问题与矛盾日益凸显。根据我们承担的中国工程院课题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我国煤炭综合考虑生产安全度、绿色开采度、机械化程度三类因素下的科学产能仅为11.1亿吨,仅占目前煤炭产量的1/3;百万吨死亡率高、机械化程度低、资源回收率低、对生态和水资源破坏严重的“非科学产能”占煤炭产量比重的2/3。按照我们拟定的科学产能综合评价各指标计算,2010年我国煤炭科学产能平均分为42.58分,而美国煤炭科学产能为94分,英国、德国为93分,澳大利亚为97分。这充分说明我国煤炭开采科学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经济参考报》:如何提高煤炭的科学产能?

  谢和平:提高煤炭科学产能,关键是要提升煤炭工业的生产安全度、生产绿色度和机械化程度,由粗放、无序、污染转向高效、安全、绿色开采,全面提高我国煤炭开采的科学化水平。具体来讲是要推动五个转变。

  一是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未来煤炭需求的增长会逐步放缓,煤炭市场空间会进一步缩小,因此,煤炭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均要求煤炭开发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能力。

  二是由单一煤炭生产向煤炭综合利用、深加工方向转变。煤炭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需通过行业产业链的科学设计,尤其是通过下游产业链的有效延伸,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系列产品来得以实现。以资源开发生产为龙头,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煤炭价值空间,推动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煤炭深加工转化,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是改变煤炭工业效率低下,经济附加值不高的根本出路。

  三是由粗放的煤炭开采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安全高效开采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开采呈现出粗放的特点,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技术的落后是主因。应切实加大煤炭行业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性技术研究,推动煤矿向大型化、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向安全高效生产、清洁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

  四是由单纯控制煤矿伤亡事故向全面性的保障职业安全转变。过去一谈到煤炭安全,主要用灾害事故的人员伤亡数量来评价,忽视职业健康保障。其实我国煤炭行业职业病,如尘肺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因此,科学的煤炭安全观要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应该涵盖整体职业安全,实现全面性的职业安全与生产同步发展。

  五是由资源环境制约向生态环境友好型转变。从长远看,煤炭行业应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研发,推进煤矿向绿色矿山模式发展。

  实现从“量的崛起”到“质的繁荣”

  《经济参考报》: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产能41亿吨、产量39亿吨”控制目标,许多人感觉有些“保守”。这一目标最终会不会像“十一五”一样被突破?

  谢和平:“十二五”规划提出严格控制煤炭总量增长,为我国煤炭产量设定一个“天花板”,这是正确的、必要的,目的就是要推动煤炭工业由过去的“量的崛起”转向“质的繁荣”。

  如何保证“天花板”不被突破?首先,要在煤炭行业全面推行科学产能的理念和标准,用以规范和约束生产与供应,严格控制煤炭总量增长速度,使煤炭工业彻底改变目前“高危、污染、粗放、无序”的形象。

  其次,要创造有利于科学产能发展的社会环境,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监督和规范煤炭供需市场,将科学产能的标准作为煤炭企业的门槛,不符合科学产能标准不开矿、不落实安全条件不生产。按照“一个矿区由一个主体、一个主体可以开发多个矿区”的原则,培育合格的煤炭开发主体,提高煤炭开采行业准入门槛,引导煤矿向安全、高效、绿色方向发展。

  同时,还要建立煤炭市场的检查和监督机制,定期组织对煤炭企业生产运行情况进行督查。目前我国煤炭行业行政管理部门较多,职能分散、交叉与缺位并存,政出多门,缺乏沟通与协调体制。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各方利益,调整体制机制,加强源头管理,以此促进煤炭行业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参考报》: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煤炭市场需求的增大,另一方面则是煤炭科学产能供应的不足,需求和供应之间存在的“量差”如何解决?

  谢和平: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提高煤炭行业的科学产能。要按照保持已有,改造一批,以新建矿井为主的原则全面推进煤炭工业科学产能的发展。

  一方面,在保持已有1/3科学产能的稳定生产;争取对另外1/3未达标但可改造的煤矿,从科技上进行攻关和技术改造,使其达到科学产能的要求;剩下1/3落后和不可改造的部分逐步予以淘汰。

  另一方面,新增产能严格按科学产能标准开工建设。可以通过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力度,提高煤炭工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通过加快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进一步扩大煤炭科学产能规模和安全高效矿井数量,形成一批技术力量强,资金实力雄厚的现代煤炭企业集团,以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优化升级,走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之路。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