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美国 煤化工

美国煤化工产业遭冷遇

2012-03-29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一度超过50%,有发展煤化工的迫切愿望。

  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一度超过50%,有发展煤化工的迫切愿望;美国开发了包括水煤浆加压气化在内的众多先进煤气化技术,有发展煤化工的技术基础;美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水资源也很充足,有发展煤化工的资源保障。然而,天然气价格制约、综合成本高让美国至今未能掀起煤化工项目建设热潮。

  发展条件优越

  美国的煤炭资源量占全球总量的25%,如果需要,美国可以就近从煤炭出口大国澳大利亚获得比其他国家更便宜的进口煤炭。

  美国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量接近12000立方米,是中国的5.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美国地域辽阔,发展煤化工条件便利。

  康菲石油、GE能源等公司还掌握了世界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再加上其装备制造业和自动化控制水平国际领先,发展煤化工具有坚实的技术基础。

  从政策层面看,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美国政府决心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并颁布法令,鼓励发展甲醇、煤气化等有益于国家能源独立的各项工程。至今,美国能源部每年还专门拨款2.5亿美元,支持煤气化相关技术及碳捕集技术研究。

  示范项目吓跑投资者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只建了大平原煤气化厂、伊士曼煤制甲醇及其衍生物等屈指可数的煤化工项目。

  “大平原示范项目的艰辛与曲折,吓跑了众多投资者。”一位煤化工专家这样评述。

  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部分政府官员、贷款者和企业,对发展煤化工产生了兴趣。1972年,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北达科他州提出投资5亿美元,建设煤制天然气工厂的计划,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一些财团的支持。但北达科他州水利委员会给项目亮了红灯,加之土地所有者与环境保护主义者的阻挠,该项目一开始就面临巨大阻力。虽然经过努力,项目于1974年获得水资源许可证,但由于公众对煤化工装置巨大的取水量、矿山开采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开采后土地能否完全恢复等问题的担忧,加上众议院一度的否决,项目面临搁浅甚至取消的危险。经过马拉松式谈判并征得北达科他州77%的选民支持,大平原项目最终于1980年8月开工。

  由于该项目从计划、论证到开工建设耗时过长,谈判过程中又大幅增加了取水、土地征用、生态修复、当地居民补偿等费用,项目预算资金最后猛增至7.8亿美元。巨大的资金缺口迫使投资方不得不将建设规模大幅压缩。更为糟糕的是,1984年,当大平原项目终于投产时,恰逢天然气市场饱和,天然气价格仅是项目建设初期设想的1/8左右,导致项目一度亏损。

  排碳严苛受遏制

  伊士曼公司的成功多少提振了人们投资美国煤化工的信心。这个上世纪90年代以先进洁净煤气化技术为龙头生产甲醇及其衍生品的公司,是美国目前仍在运行的表现最好的煤化工企业。2010年,伊士曼的煤制化学品总量达51万吨,占其总产量的25%.该公司正在实施扩张计划,打算到2015年将煤化工产品比重提升到50%.

  “但高昂的排碳费用和近乎苛刻的环保法规,依然令投资者对煤化工项目望而却步。”延长石油集团总经理助理李大鹏表示。

  据他介绍,虽然美国的煤炭价格只有约70美元/吨,但环保费用很高。以建设一套60兆瓦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项目为例,主装置投资费用只占30%,用于二氧化碳处理的环保设施投资却占70%.

  再以煤制油为例,1吨煤制油生产过程排放6——10吨二氧化碳,按照美国法律,必须对这些二氧化碳全部处理。这样,建设同样规模的煤制油项目,美国的投资成本比中国高出30%——40%,加上运行费用,综合成本更高。

  “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强大的对外扩张能力,是美国煤化工受冷遇的另一原因。”长安大学教授刘生全说。

  他补充道,除煤炭外,美国的天然气、石油、煤层气、油砂、页岩气等资源同样很丰富,同时,美国强大的对外扩张能力使其国内油气采/储比很低,这使其能源安全很有保证。尤其近几年煤层气、页岩气的成功开发,大幅增加了美国油气资源的自给率,天然气价格也因此大幅降低(仅相当于中国的1/3——1/2),从而使煤化工与油气化工相比并无明显优势。由此不难理解,虽然美国具备发展煤化工的诸多有利条件,但“钱途”不明使其难获追捧。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