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煤炭

2012年将是煤炭资源整合集中度最大之年

2012-01-12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我国煤炭行业将继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60%以上,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1万处以下。

  我国煤炭行业将继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60%以上,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1万处以下。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这一年,煤炭行业可以说是风起云涌;煤企兼并重组风暴再起,资源整合又掀高潮;煤炭开发西进步伐加快,各大央企热衷在新疆跑马圈地;煤价坚挺向上高位震荡,煤电油运矛盾进一步激化;煤炭资源税改革投鼠忌器,结果低于市场预期等一系列的事件无不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而经过一番整合、改革之后,煤炭行业似乎变得更加强势。

  兼并重组风暴再起,产业集中度提高话语权增强

  兔年刚开春,内蒙古便掀起煤炭资源整合风暴。2011年3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印发了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设定了2013年底全区煤炭生产企业最低生产规模120万吨,生产规模在120万吨以下的煤炭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市场的目标。这被业界视为内蒙古2005年~2008年重组整合的“升级版”。

  其实,事情可以追溯到2005年。

  那一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抓的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和非法煤矿的“攻坚战”打响。随后,内蒙古、山西、河南、陕西四大煤炭生产大省纷纷掀起煤企兼并重组风暴,并逐渐形成以山西、河南为代表的行政主导模式,以内蒙古为代表的技术标准模式和以陕西为代表的区域做大模式,可以说各有优劣。

  2010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似乎要将关闭小煤矿,推进兼并重组进行到底。令下刀起,除了内蒙古之外,山西等产煤大省也纷纷表示,要继续进行煤炭资源整合,新一轮煤企重组也似山雨欲来。

  在地方政府牵头下,许多小的煤企重组成为产能过亿吨的大型煤炭集团。对此,有人士感叹为“国进民退”,像神华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冀中能源更成为其中的典型和翘楚。2011中国煤炭企业百强榜单显示,神华以2196.34亿元的营业收入独领风骚,而冀中能源、山西焦煤也杀入前十。兼并重组使得煤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新生的煤炭巨头的话语权及市场议价能力增强,煤炭强势地位得到巩固,电煤价格高企无疑成为佐证。

  但这似乎只是开始,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于近日表示,我国煤炭行业将继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60%以上,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1万处以下。

  西进步伐加快,煤电企业热衷新疆跑马圈地

  “向西、向西,再向西。”随着东部地区煤炭资源日益枯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的持续增加,煤炭资源开发西移的步伐逐渐加快。

  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在煤炭生产开发布局上,国家采取“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方针。“十二五”期间,新开工煤矿规模,东部占5%,中部占22%,西部占73%。

  而新疆因为煤炭储量惊人被列为第14个煤炭基地,成为西移的重点地区。   新疆作为中国能源战略储备基地,煤炭预测储量为2.19万亿吨,占全国40.5%。东部省份纷纷与新疆签订战略协议开发当地煤炭资源,目前已有数十家企业参与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

  不仅是煤炭企业对新疆煤炭资源垂涎,就连包括华能在内的五大发电集团也纷纷在新疆跑马圈地。

  未来十年,其在新疆投资计划均在1000亿元以上,而吐哈、准东、伊犁、库拜四大煤炭基地将成为开发投资的重点地区。

  价格坚挺向上,煤电矛盾更加激化

  煤炭市场供需是我们不得不谈的另一个话题。2011年,我国煤炭供需保持总量平衡,但是受制于资源分布不均以及运力不足等因素,出现地域性和结构性缺煤现象。

  就全年来看,煤价坚挺向上,煤企赢利状况良好。2011年1~9月,全国发电用标煤约每吨860元,同比上涨约90元,涨幅约11%,目前煤价正在高位回落。

  河北、山西等10省区煤炭生产企业,从2009年到2011年上半年,原煤生产总成本累计增约23%;商品煤综合平均售价累计上涨约31%;吨煤利润累计增长36%。煤炭企业利润增幅高于价格涨幅,价格涨幅高于成本涨幅。

  一方面,煤炭继续稳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数据显示,2011年前8个月,我国累计完成原煤产量24.6亿吨。

  据此保守估计,2011年全年我国煤炭产量或已突破37亿吨。与此同时,原煤产量进一步向蒙西、山西、陕西等“三西”地区集中。

  另一方面,电煤供应紧张。随着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的来临和受南方来水偏少,水电出力不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等因素影响,电煤紧张局面再次出现,对于华   中、华南一些缺煤的省份来说,更是一种煎熬,在这一背景下,“海进江”成为很多省份迫不得已的选择。为了满足本省电煤需求,贵州等省份甚至禁止省内煤炭外运,舆论哗然,煤电油运矛盾在这一年更加激化。

  “市场煤”和“计划电”的矛盾由来已久,进入2011年煤电矛盾愈演愈烈,趋于白热化。在煤炭供应运输偏紧,价格高位震荡的总体形势下,火电企业备受煎熬。正当此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1年11月份出台限高煤价、提高电价政策。但此一政策多被解读为权宜之计、无奈之举。

  有分析人士认为,化解煤电矛盾,主要在于解决铁路运力不足问题,从根本上说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而当下最现实的选择是实施煤电一体化。煤电一体化也确有升温,但也只是“喊的凶”,“雷声大、雨点小”,目前相关国家实质性政策仍未出台,所谓安徽淮南模式目前也遇到诸多挑战,何去何从仍未可知。

  煤炭资源税改革低于预期,煤化工“十二五”规划难产

  2011年涉及煤炭行业的另一吸睛事件无疑是国务院发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煤炭资源税依然为从量计征,明显低于市场预期。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考虑安全、生态等因素,我国煤炭价格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煤炭资源税“按价计征”将会造成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届时,如果电价保持现有状态,国家可能要对电力企业进行巨额补贴。如果通过电价疏导到下游企业,我国高耗能产业涉及到很多出口产品,可能对国民经济造成较大影响。所以说,煤炭资源税改革条件仍不成熟,还需要理顺煤电价格等多重前提。

  除了资源税改革,之前备受关注的煤化工“十二五”规划也未在年底与公众见面,遭遇难产。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指出,煤化工产业一般是高能耗、高污染,目前存在很多争论,与当前国家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大方向也不契合。所以国家对其投资总量实行控制,一时很难放开,再之,一些项目转化率低,耗水量大,要实现规模发展并非易事。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表示,国家对于煤化工发展的基调目前主要是定在支持的同时加以限制,小规模发展可以,但大规模发展不支持。

  此外,一些消息人士也透露,国家将分别从产能、能源利用率、环境容量和安全等角度提高煤化工领域的准入门槛。当前,国家针对各省具体如何发展煤化工的规划已经分别下发到主要产煤大省,并且把煤制天然气、煤变油等项目重点放在了内蒙古。

  煤炭开发热潮让新疆看到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但是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圈占乱象丛生,很多矿山资源利用水平及生产规模达不到国家规定或设计要求,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矿权纠纷,严重污染环境等等。对此,新疆自治区政府于年内出台了《自治区煤炭资源有偿配置与勘查开发转化管理规定》,在全疆首次开征煤炭资源开发地方经济发展费并对探采矿权许可证管理进行细化,意图从制度上围剿圈占乱象。对于该规定的出台,很多人士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其对新疆煤炭有序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增加财政税收将产生推进作用,但是势必增加相关企业成本,打击其生产积极性;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要想真正推进新疆煤炭资源利用,必须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打破运力不足的瓶颈,合理布局煤化工产业,提高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水平。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