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碳交易市场投资遭遇尴尬
近日,中国首个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在浙江义乌启动。作为碳交易的一种方式,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多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公益事业活动,而这也是当前中国碳交易市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建立碳交易所,但几乎均未盈利。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由于我国尚未赋予碳排放权商品属性,各地碳交易所正面临“无米下锅”的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国家在强制碳额等方面的政策动态尚不明确,导致大部分投资者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整体投资状况仍处于尴尬境地。
碳交易所普遍未盈利
自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开始蓬勃发展。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我国也不断出台相关鼓励和推进政策,各省的减排行动开始加快推进。
中国是全球拥有最丰富减排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碳交易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企业自愿减排项目(VER),二是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20多家各种形式的碳排放交易所,如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等等。
据了解,全球碳交易市场中99%均为强制碳市场,自愿交易的碳市场仅占1%.然而,由于我国没有规定企业或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没有强制规定其减排义务,因此对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并不会主动出资购买其他企业森林、草原、耕地的碳汇量,导致国内交易所碳交易的成交量非常低。
记者了解到,在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四大碳交易所中,只有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能实现小幅盈利。
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唐茂松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碳市场还在导入和培育期,需要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共同推动。应该说,目前各家交易所都还处在拓荒阶段。”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我国碳交易所的交易量对整体减排量而言,仅仅是九牛一毛,数量太少。碳交易的成本不低,要企业心甘情愿拿出真金白银送给别人,在没有国家强制介入的情况下很难做到。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则认为,当前阶段,碳交易所不应急于追求利润率,而应通过团队建设建立人才梯队,通过产品开发探索商业模式,并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抢占市场先机
既然无法盈利,为何各地碳交易所仍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对此,梅德文表示:“今天的碳交易就像10年前的互联网产业,虽然远远达不到盈利要求,但仍然吸引了众多投资。”
世界银行2010年发布的《碳市场现状和趋势》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已达到1440亿美元,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达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由于我国在2012年之前无须承担减排义务,造成企业自愿减排项目的交易量屈指可数。同时,虽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较快,从联合国获得的CERs(核证减排量)签发量增长迅猛,可仍与我国拥有的减排潜力相去甚远。可以说,当前中国碳市场的巨大市场前景和投资潜力基本未被开发。
因此,各地争先恐后建立碳交易所,一方面是为了表明在节能减排领域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抢先挂牌获得未来碳交易市场的先机。
林伯强认为,我国当前碳交易市场整体发展情况较差,从严格意义上说市场尚未真正启动。他认为碳交易必须由国家强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碳交易必须是国家权威强制认可下的交易。”林伯强说。
对此,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表示,国家强制碳额的分配在短期看来非常重要,因为这涉及公平性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政府也已意识到行政介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目标,并表示将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4月,国家发改委又提出将于2013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6个区域试行碳交易试点。
“国家在支持和推动碳市场的发展方面还是较为积极的,如提出的”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就为碳交易提供了必要前提,国家发改委提出的试点工作目前看来已经势在必行。”齐晔说。
投资的标准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在2015年将碳交易扩大到全国范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也即将推出,希冀借此推动国内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
任浩宁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到2012年我国将需要承担减排义务,但是目前我国仍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这一局面必须得到改善。”
现在,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机制项目在联合国获得的CERs签发量已居全球首位。采访过程中,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国内碳交易市场启动后,我国将逐步提高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的话语权。在整体大环境推动的背景下,投资者可以密切关注碳交易市场走向。
林伯强亦认为,一旦国家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后,碳市场发展将会非常快。
华讯投资分析师田江山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碳市场不仅是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承担国际减排责任的需要,也是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作为起步阶段的中国碳市场未来前景非常可观,有实力的投资者可积极参与碳市场的建设。
“碳市场的发展必然带动碳金融的发展,而碳金融能为碳市场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途径和动力,两者互为推动。因此,投资者也可多关注研究碳金融行业。”田江山说。
任浩宁则认为,规则、信用和透明程度是投资者衡量是否应投资碳交易市场的重要标准。当政府建立基本的碳交易准则,同时交易场所、方式及规则等方面也得到积极完善时,就是投资者投资的好时机。
- ·2016-2020年山西省煤化工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煤制天然气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煤层气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焦化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煤炭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煤炭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煤制油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内蒙古煤化工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贵州省煤炭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内蒙古煤炭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中英59项协议共识清单公开 风电位...
- ·南方电网公司大力开展电动汽车业...
- ·煤炭行业现状:供需错配稳价难
- ·煤炭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加强自救
- ·“十三五”风电扩容 消纳将成“重...
- ·莱克·威奇公司将设计东南亚最大...
- ·海润光伏杨怀进:响应“一带一路...
- ·上网电价或在2015年年底迎年内二...
- ·美国上周天然气库存增幅低于分析...
- ·巴基斯坦石油公司利润缩水57%
- ·吴道洪的燃烧技术神话
- ·李嘉诚:华人首富的“超人”秘诀
- ·张志祥:钢铁首富与建龙钢铁帝国
- ·康宝华与“沈阳远大”的远大前程
- ·陈华书写京基地产史
- ·郭浩:打造中国第一农业品牌
- ·董增平:要做中国的西门子
- ·柳传志:中国企业家教父与“联想...
- ·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
- ·张轩松:“农改超”永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