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油轻煤”政策格局急须改变
春节临近,一场较大范围的冬季缺电在国内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有13个省市不得不拉闸限电,不少电厂的存煤告急。显然,突发性的缺煤缺电已经成为一场标准的紧急事态。近日,国家发改委、铁道部、国家电监会、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纷纷发布通知,要求全力保障电力、煤炭供应。
回顾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在普遍偏紧的政策环境下,唯有“煤电油运”瓶颈环节一直是加大投资建设的。为什么在建设了几年之后,仍然表现得如此脆弱,一场大雪就能击垮中国的能源供应体系?
对于此次较大范围的“电荒”,其直接原因是大范围降雪影响了电煤供应,导致电厂不得不停机。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我们此前曾有过分析,煤电价格机制不畅才是造成此次“电荒”的深层原因,由于煤电联动机制不能顺利实行,使得发电厂缺乏足够的积极性来保障供应。我们认为,这种“机制性缺电”可能在今年继续发生。
除了价格机制外,国内的煤炭生产供应体系也没有理顺,政策干预之下的生产波动很大,并未充分估计能源需求的上升。我们注意到,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省和铁道部、交通部,中央管理的煤炭、电力集团公司做好当前煤炭和电力生产供应工作。发改委要求,各地要从积极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入手,提高煤矿安全生产能力,坚决纠正对所有煤矿一律停产、停而不整的消极做法;对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而停产的煤矿,必须恢复生产、保证供应。
这一要求,实际上暴露出国内煤炭生产上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需求大增的背景下,煤炭需求大增。但由于煤矿安全事故频出,中央大力整治,关闭了大量不符合安全生产的中小煤矿,使煤的供应受一定影响。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日前公布,过去3年来中国已公告关闭煤矿11618处,其中小型煤矿就有11155处。小煤矿在中国煤炭供应中占有相当比例,据有关统计,2006年国内小煤窑总产量超过8亿吨,大约占当年国内煤炭生产总量的34%。在大规模关闭小煤矿之下,如果其他煤矿的产量不能弥补,国内煤炭紧缺会更加严重。
煤炭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有很高的比例。2006年国内煤炭消费量为11.91亿吨油当量,占国内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20%,占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38.55%。中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0%,但中国总的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只有4%,这巨大的差别就是靠了煤炭来支撑。因此,煤炭生产与供应对中国的能源消费有战略性的意义,直接关系到中国的能源安全。
在我们看来,近年来,国内政策在能源战略安排上存在着“重油轻煤”的现象。国企改革上市、“走出去”、国家能源投资、能源战略的重点、能源外交、能源利用技术投入等多个方面,对石油的关注都要超过煤炭。虽然煤炭生产在市场准入上比石油更加开放,但仍然属于产业链短、投入不足的领域,得到的政策关照也不够。国内多个煤炭企业曾提出,要恢复过去的煤炭部,实际上是想找一个代表煤炭产业利益的代言者。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相比石油、核能、水电等能源利用形式,煤炭虽然显得较“土”,却是中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构建好中国的煤炭产业链,提高这个产业的效率与层次,理顺市场机制,加大市场开放与竞争,有效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证。如果不把“家里的”这个基础打好,中国的能源安全实际上是缺乏基础的。
- ·2016-2020年山西省煤化工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6-2020年中国煤制天然气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煤层气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焦化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煤炭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煤炭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煤制油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内蒙古煤化工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贵州省煤炭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内蒙古煤炭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中英59项协议共识清单公开 风电位...
- ·南方电网公司大力开展电动汽车业...
- ·煤炭行业现状:供需错配稳价难
- ·煤炭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加强自救
- ·“十三五”风电扩容 消纳将成“重...
- ·莱克·威奇公司将设计东南亚最大...
- ·海润光伏杨怀进:响应“一带一路...
- ·上网电价或在2015年年底迎年内二...
- ·美国上周天然气库存增幅低于分析...
- ·巴基斯坦石油公司利润缩水57%
- ·吴道洪的燃烧技术神话
- ·李嘉诚:华人首富的“超人”秘诀
- ·张志祥:钢铁首富与建龙钢铁帝国
- ·康宝华与“沈阳远大”的远大前程
- ·陈华书写京基地产史
- ·郭浩:打造中国第一农业品牌
- ·董增平:要做中国的西门子
- ·柳传志:中国企业家教父与“联想...
- ·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
- ·张轩松:“农改超”永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