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煤炭 浪费

全国煤炭严重浪费现象将得到改善

2007-12-27 中国能源投资网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获悉,同等数量的煤炭资源,鄂尔多斯市可开采出高于全国平均回采率(30%)的150%,即当地的煤矿资源回采率高达75%以上,这在理论上等同于为当地增加了一倍半的煤炭资源储量。

    鄂尔多斯市的煤炭储量占全国总量的1/6,如果他们的经验获得普及,通过全国其他主要煤炭产区的效仿,那么我国煤炭资源巨量浪费的现状有望得到很大改善。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按照2004年的煤炭产量195593.24万吨和30%的煤炭平均回采率计算,回采率提高1倍,全国每年将节约煤炭资源175000多万吨。如果回采率达到65%,那么,到2024年的20年间,至少将挽回590亿吨煤炭资源。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估计,增加收益约合人民币59000亿元左右。所以说,鄂尔多斯市的做法不仅在同等资源量的情况下实现了多出一倍半的煤炭,而且还能够为国家多创造出巨大财富。

    那么,鄂尔多斯市的这一目标是怎么实现的?是否具有典型性并可以普及呢?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深入到该市的“高管层”、煤炭局、煤矿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中国煤炭回采率低 资源浪费惊人

    据资料表明,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开采出来的煤量和可采储量之比)不足30%,大多数煤矿采出1吨煤炭要扔掉2吨,也就是说3吨煤炭资源才能出一吨煤炭;有些小煤窑甚至用四五吨煤炭资源采出一吨煤炭;发达国家的回采率一般是65%,也就是说3吨煤炭资源出2吨多煤炭。比较而言,我国煤炭资源浪费是惊人的,大量“黑色金子”在开采过程中被白白浪费掉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原局长张宝明曾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我国从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煤炭资源就浪费了280亿吨。”

    中国煤炭行业协会2004年曾经发布一组数据,即:我国煤炭产量为19.5亿吨。我国煤炭产量每年增长1亿吨,据此计算,20年后,我国的煤炭总开采量将达到590亿吨。如果回采率仍然维持在30%的水平,那么至少还将有1180亿吨煤炭资源被浪费掉。

    还有一个现实更让人对这个巨量浪费感到不安。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约占70%。而我国煤炭地质理论资源量为50000多亿吨,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但可采储量只有1145亿吨,储采比非常低,按照目前20多亿吨的年开采量,还可采半个多世纪,大约到2060年左右中国的可采煤量将开采完毕,中国将由保储资源量第一的富煤国家变成贫煤国家,经济社会国防建设都将受到重大影响。

    据记者了解,发达国家回采率都在65%以上。为什么我国的回采率就一直徘徊在20%—30%之间呢?

    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工程师叶勇告诉记者:“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房柱式、打眼放炮开采工艺,这种采煤工艺的落后与危险人人皆知,然而成本却十分低廉,农民工、土炸药、镐头铁锹、小四轮、木头支护甚至无支护,最多用台采煤机,就可以挖煤了。”加上矿主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采厚弃薄,采易弃难也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

    记者深入很多矿区还发现,回采率低下的煤炭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后果也是无法估量的。目前影响最大的问题是采空区的地面塌陷、裂缝。低回采率的小煤窑以老鼠打洞式的开采使地表面数百米的地层结构遭到破坏,煤挖完后,区域生态环境几乎难以恢复。

    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些被破坏了煤层结构的资源,由于接触空气很容易发生自燃,引发危及铁路公路等地面基础设施,甚至导致更大损失的地质灾害。

    鄂尔多斯:75%回采率来自重新整合煤炭资源,全面实现机械化开采,下死令谁不达标谁关门

    煤炭回采率低,一直困扰我国煤炭主要产区。该区域的大多数领导都在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解决这个大难题。人们都知道,要实现高回采率必须消灭小煤矿、重新整合煤炭资源,资源规模化才可能实施回采率高的机械化开采。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源的所有权早已“名花有主”,整合资源等同于利益重新分配,加之资源又不易量化,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但“难”并没有吓倒鄂尔多斯人。2005年3月,鄂尔多斯市领导大胆地向这个“高地”发出了总攻命令。

    据了解,2005年3月鄂尔多斯市政府发动了3年抢救煤炭资源攻坚战,决定在至2007年的3年内,通过大规模整合、关闭行动,将目前552座地方煤矿,压缩至300座。把土法采煤全面变成高档普采或者机械化开采,提升回采率。市辖所有煤矿回采率必须由原来的30%左右提高到65%-75%,全市必须实现平均75%的回采率。时限一到,不达标的煤矿立即出局。

    此令下达不久记者曾走访了一些煤矿主,当时他们反映:上机械化综采,筹措技改的建设资金最难。与其他股东的整合,得反复地酝酿、沟通、协调,闹矛盾的、上法庭的也不少;不需整合的,也在为做技改缺钱发愁。所以曾经有很多企业老板对市政府改革的决心持怀疑态度,迟迟不行动,求人说情,观望等待,尝试整合的部分矿主们也因为出现矛盾而停手了。

    问题出来了,鄂尔多斯市选择的是强势出击。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李世镕代表市委市政府告诫观望等待的矿主们说:“观望等于关闭,等待就是等死!”

    李世镕的话彻底堵死了观望者的后路。矿主们的观望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机械化开采1吨煤的成本比传统方法开采成本至少要高20元左右。同时,李世镕也告诉他们,上了机械化提高了回采率,节约了宝贵的资源,对国家、地方、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是巨大的,市委市政府定的事是绝不会改变。

    于是,观望消失了,大家都主动配合了这次“战役”。

    两年多过去了,他们的攻坚战目前已接近收尾阶段,成效比较显著。据该市煤炭局介绍,该市地方煤矿由2005年的552座压缩到2007年的276座,减幅50%;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市内24户重点煤炭企业的产量约占全市的煤炭总产量的70%左右;地方煤矿资源回采率大幅度提高,由整顿关闭前的不足30%提高到75%以上,矿井服务年限较过去平均延长1倍以上;机械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由整顿关闭前的不足10%提高到65%以上,工效由整顿关闭前的平均2.5吨提高到15吨;煤矿生产规模明显提升,由整顿关闭前的9万吨/年提高到50万吨/年以上,产生了一批单井生产能力达300万吨以上的伊泰、汇能、伊东、满世等大型地方煤炭企业集团。

    同时,安全生产形式明显好转,地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最高峰时的10下降至2007年1--11月份的0.03,达到世界发达国家一流水平。

    今年夏末秋初时,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一行又来到鄂尔多斯市伊泰集团旗下名为纳林庙二号井的地方煤矿,所见情景出乎记者想象——矿区在蓝天下处处绿草覆盖、小鸟飞飞落落,两架湛蓝色像登机过道一样的皮带走廊高高地伫立着,矿区上走过五六个手拿检修工具的工人。更有意思的是“煤矿地面无煤”,在地表上人们几乎看不到煤炭,经过了解记者才知道,原来井下煤炭是通过密封皮带输入到筛分楼,经过栈桥到达有6层楼高的桶形储煤仓,再由给煤机定量卸到仓口下的载重卡车,运往全国各地。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不再是过去小煤窑那种脏乱差的面貌。

    随行的该矿矿长许平贵告诉记者:“这些地面现代化设备是今年按机械化作业要求设计施工的,因为现在井下改变了原来土法采煤的开采方式和工艺,回采率能达到76%,设计生产能力是300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为36年,这是以前回采率不足30%、年产最多几十万吨的小煤矿想都不能想的。”

    副矿长张明亮还介绍说:“目前这个矿是由三个矿整合并进行技改,工程设计由煤炭工业部济南设计院承担,概算工程静态总投资41343.07万元,其中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达21532.33万元。截止到2007年7月1日,技改工程共完成投资33186.22万元。以前三个矿加起来的生产能力是180万吨/年,现在矿井采用的是国内一流的大采高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生产能力增加120万吨,达到300万吨/年,而且2007年底能够达到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

    鄂尔多斯市在三年攻坚的过程中可以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克服了重重困难。

    重新整合煤炭资源是摆在鄂尔多斯市市委、政府面前的最大难题。除了矿主们心理上比较难接受“老板变股东”外,主要是整合后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做技术改造,这对他们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压力不小。

    伊泰集团煤炭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整合工作的事业发展部部长吕俊杰就此告诉记者:在具体经办的过程中,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建设资金问题。像伊泰把原来的24个煤矿整合成目前的13个煤矿,总投资要37.8亿元。

    尽管需要拿出200多个亿进行技术改造,但是三年攻坚已在鄂尔多斯市成为一件大事。为此,市政府做了很多工作,相关举措能从实际出发公平公正调解各方利益,因此得到了矿主们的拥护。

    伊泰的吕俊杰对记者表示:“内蒙古的资源整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鄂尔多斯的资源整合又走在了内蒙古的前列,我们很自豪。”扶贫煤矿的李德胜也告诉记者:“政府要求得严,而且收回成本也用不了几年,我们也采取了职工投资参股的形式进行集资,效果不错。”

    要实现较高的回采率,必须实行机械化开采。但是,如此规模地大面积地实现现代化开采,建设和使用机械的人才突然有巨量需求,怎么解决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为此,鄂尔多斯市从全局出发,为解决现存的技术难题,夯实煤矿技改工程基础,他们实施了引进技术工程和引进人才工程。一方面积极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共同开展采煤方法、设备选型的科研试点攻关,鼓励地方煤矿通过产权重组、矿权转让、合作经营、开采承包等方式与国内大型矿务局加强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先后有兖矿集团、平煤集团、天地股份等大型煤炭企业在该市开展了合作项目;同时他们还大力加强了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先后引进了53名博士生导师及硕士以上专业人员,委托内蒙古科技大学定向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市煤炭技术培训学校免费培训了适龄农牧民和城镇无业人员并充实到煤炭生产一线;为完善地方煤炭工业服务体系,举办了“鄂尔多斯首届采矿设备及技术人才博览会”,引进建设了一批煤机制造、设备租赁、机械维修项目。

    10月初,记者又前往鄂尔多斯市进行调查。伊金霍洛旗的三年攻坚战正在稳步推进。截至9月底,全旗60座实施技改的地方煤矿有11座煤矿已形成工作面,其中有4座煤矿设备已安装完毕,开始试生产,有75%的煤矿已订购了主要矿用设备,全旗技改投资已达16.5亿元。

    记者又驱车前往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伊东集团的窑沟扶贫煤矿。2005年11月记者曾来该矿采访,当时这家煤矿正在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的帮助下进行技术改造。当时矿上车很多,到处是煤还有全身漆黑的工人,煤尘扑鼻,技改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如今技改已经完成,并且成为鄂市地方煤炭企业中建设的第一座机械化综采矿井。矿区内耸立着崭新的机械化采煤设备,煤从封闭的皮带输送,办公室、工人宿舍、活动场地等建筑很整洁,绿化也做得很好,空气清新,到处是煤尘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在地面下,割煤机正在“轰隆隆”地收获“黑色黄金”。

    副矿长李德胜指着办公室墙上煤矿的整个工作面图向记者介绍说:“扶贫煤矿前身是乡办免圪岭煤矿,房柱式采煤方法。2005年把原有的免圪岭煤矿和牛连沟煤矿整合在一起,引进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工艺,总投资1.8亿元。技改后生产能力由原来的9万吨提高到120万吨,二期将达到年产300万吨;矿井服务年限由15年增加到48年,煤炭回采率由15%可提高到75%以上。”

    “黑色革命”:每年可节约煤炭资源9000万吨

    鄂尔多斯市发生的机械化煤炭开采革命,使能源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在鄂尔多斯市第一产煤大旗准格尔旗采访时,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三年攻坚战前该旗的资源回采率为25%—30%,攻坚战后回采率提高到了75%—80%;按照目前准格尔旗煤炭探明储量544亿吨计算,通过实施机械化改造,全旗在煤炭资源储量不变的情况下,至少可增加煤炭产出272亿吨。

    这就相当于减少了272亿吨的煤炭资源浪费,如果把这些煤炭全部用来发电的话,可生产32亿多度电。

    鄂尔多斯市政府预计,2008年技改全部完成后,平均单井年产量达到51万吨,回采率从2004年的30%提高到65%,采掘机械化程度从2004年的10%提高到65%,劳动工效由不足2.5吨提高到15吨,矿井平均服务年限延长一倍。并且计划到2010年,使地方煤矿全部实现正规化开采,回采率提高到75%以上。记者根据有关资料计算,按照该市2005年的产量,回采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等于少浪费约260万吨煤,可以多创5亿多元的产值;按照回采率从30%到65%的提高程度,到技改完成时,每年至少可以节约煤炭资源约9000万吨。这在全国减少资源浪费上都是非常可喜的进步。

    记得在扶贫煤矿调查时,副矿长李德胜、姬海军在给记者讲从解放时到现在采煤方式的几代变化时说:“刚上机械化设备时,一些老工人也在怀疑‘这东西真的能采煤吗’,现在工人们都说‘煤长腿了,自己在跑’,工作强度降低了,效率却大大提高了,大家非常高兴。”

    取缔房柱式、打眼放炮开采工艺,安全系数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频繁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并不能切断事故的根源,要实现安全生产必须改变房柱式、打眼放炮开采工艺。鄂尔多斯市的机械化采煤革命彻底告别了房柱式、通过打眼放炮采煤的历史。这种现代的采煤工艺不仅使回采率由过去的不足30%提高到75%,还使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从最高时的10降至2007年的1—11月的0.03,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鄂尔多斯市的机械化采煤革命还使矿工们从繁重的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矿工总数大大缩减,作业人数的减少相应减少了伤亡的几率,留下的矿工也不是那些仅凭力气和运气的农民工,而是经过选拔培训,熟练掌握着一定现代化生产技能、安全防范要领、地质矿层知识等高素质的新型工人。这一变化,不仅生产效率有了保证,矿工们的生命安全也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记者到扶贫煤矿调查时,了解到该矿一线工人,本地人员只有20%,外来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高达80%。一位2005年5月20日从鸡西矿务局来到这里的工人名叫王建军告诉记者:“因为我是从大矿务局来的,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在那边就担任采煤机组班长,我来了以后也担任了这个职务。和我同时从鸡西来的有10多个人。”

    记者又与准格尔旗当地一位名叫孙良的工人做了详细访问。他告诉记者,18岁就开始在煤矿上工作,这一干就是20多年。在好几个煤矿待过,现在来到扶贫煤矿,担任一个综采生产队队长。记者问他机械化开采与过去土法采煤有哪些不同时,他答:“以前用炮采、房柱式,井下无支护,完全凭经验凭感觉,非常容易出事,过去矿上人也多,采得煤却少,工人很累;现在一水儿的机械化,危险小多了,地下比地上还安全,出煤还又多又快,工作强度轻多了。”

    在纳林庙二号井时,矿长许平贵在谈到生产安全时说,现在我们的矿井是“铜墙铁壁”。在矿口,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位检修工人,也印证了矿长的话。这个手拿工具被记者拦住的中年人叫徐天才,2年前来自吉林阜新矿务局。“现在条件好,铁支架安全多了,我下井家里人可放心了。”说完笑笑,又忙去了。

    记者还走访了一些旗县新建的安全生产监控网络中心。在控制室里,能够清楚地看到若干电脑屏幕中各个煤矿点的即时情况。

    据了解,鄂尔多斯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规定、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上,三年投入改善安全生产的专项资金高达12.2亿元,并且出台了6项硬措施,取得了突出成效。据调查,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连续4年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年产过亿吨,而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却是全国最低记录,该市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从最高时的10降至2006年的0.15,后者与前者的系数之比为1∶67。更可喜的是2007年的1—11月份,鄂尔多斯煤炭行业百万吨死亡率只有0.03,低于国际平均0.5的水平,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的一流水平。

    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今年《当前安全生产的十个热点问题》发言中指出:2006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4746人,2005年是5938人,下降了20.1%。去年百万吨死亡率是2.041,前年是2.81,下降了27.4%。虽然去年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安全生产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像波兰、印度等发展中煤炭大国百万吨死亡率在0.5左右,发达国家是0.03。所以从相对指标来说,与国际水平相比,我们仍然是比较落后的。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煤炭以6860.62亿吨资源量居世界第一,而采煤百万吨死亡率也居世界第一,是其他国家的4倍到68倍多,中国依然是世界上矿难最多的国家。

    为此,国家安监总局一直在研究如何实现百万吨采煤死亡率大大降低的好办法,改变我国采煤百万吨死亡率居世界第一的现状。但是,一直也没有突破性进展,鄂尔多斯市的做法让人们看到:现状是可以改变的。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