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进口原油

进口原油使用无须再经“二道贩”

2014-05-08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随着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审批细则的即将落地,众多民营炼厂也围绕其开始大兴土木。

  在逐渐开放终端油品市场的步伐下,进口原油权也在高呼声中开始松动。随着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审批细则的即将落地,众多民营炼厂也围绕其开始大兴土木。

  “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开放,对地炼企业意义重大。从经营角度来看,民营炼厂终于可以从分包商的身份转变成经销商。”谈及进口权的开放,省内一家民营炼油企业负责人如此表示。

  炼油,却无法自主进油,这一直是围绕在民间炼油企业头顶的一片乌云。自1999年国家出台《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持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之后,民营的炼油企业不仅没有直接从国外进口原油的资格,就连已经到岸的进口原油,也没有购买和使用的权利。

  刘先生表示,在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集团成立和《意见》出台之前,地炼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进口原油进行加工。“比如沿海地区的油品直输,再如地炼企业直接从国外获得进口原油配额。”而使用权收紧,令地炼企业沦为下游加工商,正处于黄金时期的地炼市场,也瞬间偃旗息鼓。

  如今,民营炼油企业的油源主要依靠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批发、代购项目。即使建厂在新疆这种油资源丰富的地区,也难自己获得燃料油。“这令两桶油成了地炼企业的‘主管单位’,企业的自主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河南顺发业务部经理郝先生表示。

  此次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开放,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上述企业负责任人认为,通过使用权的开放,将会有更多的炼油企业参与到进口原油的进口、经营中。“进口原油使用权的意思并不是说可以随便进口原油,而是进口油到国内后,企业可以去进行申请和加工,而这同时也是企业想要直接进口原油的一个先决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21家企业有原油进口资质,而其中多数还是“三桶油”旗下的子公司,参与的民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现有政策来看,企业进口原油有两个障碍,一个是商务部的配额,一个是两大集团的排产计划。进口原油使用权的细则出台,意味着炼油企业在拿到配额之后不再需要去两大集团那里转手。“这种变化将是巨大且显而易见的。”郝先生说。

  民企竞争力将得到提升

  “地炼企业曾经繁荣一时,正是由于两桶油的成立和国家管控的加强,令民间炼油形成如今上游出得去进不来、中游有产能没原料、下游价格管制的市场格局难以突破的局面。”行业人士孙祥说。

  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这被民企视作进入油气行业的希望。但至今进口权和进口配额不开放,令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只能干等“东风吹”。

  如今国家对进口原油管控方向的松动,给了地炼企业一个选择、提升的机遇。

  孙祥认为,如果进口原油使用权开放,民营企业在石油流通领域除了可以更进一步外,也可为未来石油进口配额开放打好基础。“经过20年的洗练,现在留下的地炼企业,都是资质好、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未来配额如果也能放开,将让民间企业争取到更多油源,迎来巨大的发展契机。”

  在1998年之前,由于原油进口权还未捆绑,石油民企曾经历了多年的“黄金时代”:在石油流通领域占据85%的市场份额,民营资本占成品油批发企业总数的1/3,国内加油站总

  数的56%。如今重新开放进口原油使用权,地炼企业的上下游将就此打通,重新为企业带来链条式上的利润。

  尽管进口原油有着诸多的要求,条件看起来也颇为苛刻,但“原油自主”的诱惑正在促使炼油产业加速产能扩张。

  “尤其是在去年国家能源局公布炼厂的加工标准之后,炼厂为了‘冲击’资质,产能扩张得非常迅速。”河南省化工协会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东方油气网统计,2013年整个地炼产能超过1亿吨,开工率低于40%。而仅一个山东省,2014年的预计产能就将提升50%。但与之矛盾的是,进口原油所需要的相应配额,却显增长乏力。

  也正因此,随着使用权的开放,配额赶不上产能的困局,将使地炼产业进入新一轮优化重组和兼并整合的过程。上游竞争格局逐步形成,炼油市场化接轨速度加快,构建一种打破产业垄断又不破坏国家战略需求的生态平衡。

  孙祥认为,从目前的政策走向来看,进口权开放很难一步到位,政策的落实或需要较长时间。“但无论怎样,使用权的开放是原油进口松绑的第一步,地炼企业的崛起,将慢慢再次出现。”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