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智能电网

我国应构建坚强智能电网

2014-05-09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电力在能源发展中居中心地位,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是能源结构优化、显著降低排放、治理城市雾霾的有效措施。实施电能替代、优化能源结构需要大力发展和输送清洁电源,应大力发展特高压电网和常规输电体系。

  电力在能源发展中居中心地位,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是能源结构优化、显著降低排放、治理城市雾霾的有效措施。实施电能替代、优化能源结构需要大力发展和输送清洁电源,应大力发展特高压电网和常规输电体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上提出,要以促改革调结构为动力,以重大工程为抓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今年要按规划开工建设一批采用特高压和常规技术的“西电东送”输电通道。这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的坚强决心,体现出加速能源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的认真态度,体现出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加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信念。

  近两年来,我国部分省市恶劣雾霾天气频现,PM2.5浓度严重超标。据测算,我国80%的PM2.5污染问题与能源相关,70%以上的温室气体与化石燃料燃烧有关。可以说,雾霾天气是我国能源发展方式不合理、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并集中暴发的结果。要根治雾霾,关键在于促改革调结构,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实施电能替代战略。

  电力在能源发展中居中心地位,实施电能替代战略,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是能源结构优化、显著降低排放、治理城市雾霾的有效措施。实施电能替代,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一是要减少直燃煤,主要是以输电替代输煤,将煤炭就地转化为电能并进行集中排污治理,让环保效果明显的电能替代煤炭分散燃烧。二是实现绿色电力对传统电力的替代,开发清洁和可再生新能源。

  实施电能替代,优化能源结构离不开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电网是电能传输的基本载体,发展新能源,实现绿色电能的大范围优化配置消纳与双向计量,必然需要电网具备强大的能源转换、高效配置和互动服务功能。而智能电网可以大大提高能源生产、转换、输送和使用效率,增强能源供给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和环境友好性。

  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发展首要的着力点就是要适应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接入要求。中国科学院周孝信院士认为,未来输电网的功能将由单纯输送电能转变为输送电能与实现各种电源相互补偿调节相结合,形成国家主干输电网与地方输配电网、微网相结合的模式。主干输电网能适应大规模能源的大容量远距离输送、大范围优化配置和间歇性功率相互补偿等需要;配电网能适应中小型分布式电源的开放接入和电力需求侧互动管理的需求,其终端将多采用微网结构,形成多网合一的能源信息综合服务体系,逐步形成适宜接纳大规模分布式能源、能够向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的主动智能配电网,形成资源配置能力强、风险抵御能力强、技术装备水平高的现代电网体系。

  实施电能替代,优化能源结构需要大力发展和输送清洁电源。鉴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不论是煤炭就地转化,还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都要尽量确保电源清洁和输送清洁。为此,应大力发展特高压电网和常规输电体系,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和清洁化开发,将西部、北部的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西南水电大规模输送到东部等负荷中心。

  实施电能替代,优化能源结构不会一蹴而就。电能替代战略实施是整个能源产业面临的共同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群策群力,加强战略执行力。短期看,由于可再生能源电价还高于传统能源电价,适应可再生能源特点的电力运行管理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是否有完善的激励政策引导社会主动选择清洁电能,形成淘汰高污染、低效率的用能方式,将是优化能源结构、实施电能替代能否成功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层面在电能替代领域已经出台部分支持政策,如《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针对电动汽车及热泵的替代政策;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提出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以及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方面的技术研发等,这些都为推进电能替代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总体看,政府对电能替代政策扶持力度还明显不足,一是电价支持力度不够,虽然部分地区出台特殊电价政策,但综合比较优势不明显。二是配套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缺乏,在电能替代项目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扶持投入等多方面尚未形成配套政策,对客户选用节能环保设备缺少必要的激励措施。

  政府应加快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对电能替代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加强对绿色电力的补贴,使火电企业、风电企业、天然气发电企业、电网企业、能源服务公司等相关方都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动力;借鉴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立法方面的经验,对发电企业设定强制配额,设立财政专项资金进行补贴等,扩大可再生能源市场份额。同时加快推进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电能替代战略。在工业领域,应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实施煤炉、油炉改电炉工艺和电加热设备;在交通运输领域,结合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建设配套电源点和供电服务设施,加强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和运营,提高电动汽车竞争力;在商业领域,大力实施大型以电代煤(气)项目,推广热泵、电采暖、电锅炉等技术;在居民生活领域,积极推广电磁炉、空气能热泵、电阻丝地暖设备等,形成全社会争用清洁电能的良好氛围。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