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原油

今年我国将出台原油进口权新方案

2014-04-09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却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因此推出中国版原油期货势在必行。此外,地炼企业对于原油进口权开放一直有着很强的诉求。

  作为全球第一大原油净进口国,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却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因此推出中国版原油期货势在必行。此外,地炼企业对于原油进口权开放一直有着很强的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今年将出台原油进口权新方案,将通过放松对国内原油市场的管制,打破国企对国内原油市场的垄断,更大程度上向民资开放。

  最重要的石油期货品种——原油期货的推出已进入“踩油门”冲刺阶段。从多方渠道获悉,多个相关部委正积极推动原油期货上市,并在初稿基础上完善配套措施。

  此前不久,上海市金融办主任郑杨在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发布会上对外表示,上海期货交易所已经在自贸区设立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由证监会牵头、十余家部委组成的工作小组正在积极研究国际原油期货,目前有关的产品开发已经基本完成,有望今年推出。

  上海一家贸易商负责人李青松(化名)表示:“目前,自贸区内关于石油行业的细则还不够清晰,我们最关心的是原油期货的交割问题,自贸区内会否进一步放开原油进口权。”

  北京华油东方经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泽宇表示:“我们还想知道,在自贸区内是否有税收优惠、相关企业是否能够较易获得相关资质,如成品油批发资质等。”

  避险需求强烈

  近日,欧美原油期货连续3天下跌,布伦特原油期货接近5个月来最低。

  同时,控制利比亚东部多个石油港口的民兵武装同意与利比亚政府就解除危机展开谈判。利比亚石油港口危机有望缓解,市场预期未来利比亚原油出口量将提升,国际油价连续下跌。

  受此影响,截至4月2日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0.12美元,收于每桶99.62美元。5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滑0.83美元,收于每桶104.79美元。

  冯泽宇表示:“国际油价波动,国内成品油市场调价频率加快,市场价格很不好预测,为贸易商带来了风险。”

  而就在此前不久,市场刚经历过一次调价。

  3月中旬以来,受气候转暖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油价震荡下行,3月26日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呈下降趋势。国家发改委表示,自3月27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35元和13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降低0.10元和0.11元。

  今年以来,国内油价已经历3轮调整,其中两次下调,一次上调,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累计下调50元和45元;另有两轮因幅度不足50元/吨而搁浅。

  冯泽宇表示:“内贸成品油市场的风险相对较小,做外贸的风险就更大了。我之前做过外贸,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公司进口了10万吨燃料油,买的时候是每吨6000多元,到港的时候价格跌到3000多元,损失惨重。后来我就转做内贸了。”

  李青松也指出:“企业当然有避险需求,但是由于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成交量萎缩,已经无法发挥作用,很多企业为了避险,会去新加坡市场成立境外公司,用新加坡交易所(SGX)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货合约进行套保。”

  业内人士指出,即使新加坡市场原油价格接近亚太需求,但那不是中国价格,新加坡的企业在原油产业链上更多在做炼厂,但中国的企业既有上游资源又做炼厂,中国市场需求更为多元化,一些时候,新加坡市场价格很难覆盖中国企业需求。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2013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8.1%,是国际上原油进口的第一大国。业内人士计算,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1美元/桶,中国每年将多支付130亿元左右。因此,推出中国原油期货势在必行。

  油源依然紧缺

  避险需求确实是强烈的,期货市场也是企业期望的,但是现货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更为重要,这直接影响期货功能的发挥。

  “虽然不太方便,但是国内企业还是能绕道国际市场进行燃料油、成品油的避险。”李青松说,“上海自贸区推进的中国版原油期货也可以提供避险平台,但想要吸引国内企业,必须要解决的是交割问题,如果企业可以通过国内原油期货交割获得油源,那对企业是极具吸引力的。否则,一般企业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口原油,又谈何避险?”

  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简称“深油所”)会员部兼市场部副总经理叶海表示:“目前,国内原油进口门槛非常高。我们的会员可以通过深油所开原油油票,申请原油进口资质,但是即便拿了原油进口资质,企业也还需满足其他两大经营条件,一是要获得商务部配额,二是获得‘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排产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21家企业有原油进口资质,而其中很多还是“三桶油”旗下的子公司,如中石油下属中联油、中石化下属中联化、中化和珠海振戎等,参与的民企非常少。

  进口资质和配额是相辅相成的,非国有贸易原油进口资质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均可申请,但额度由国家控制,企业的配额也是每年调整,近年幅度并不大。

  在进口资质和配额之外,一家民营企业要进口原油,还需要政府指定炼厂的“排产单”。

  “排产单”是国内油气管制的一项政策。1999年和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两度发文,赋予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成品油批发零售业务的垄断经营权,导致民营油企的市场份额急剧萎缩。

  2002年,成品油和原油进口的非国有贸易进口配额划定,并规定逐年增长。但原国家经贸委随后发布公告称,原油非国有贸易配额只能用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炼厂加工,配生出“排产单”问题。

  2006年12月,商务部发布原油成品油两个管理办法,准入门槛高,进口权没有放松,排产要求也依然如故。

  李青松称:“虽然非国有贸易原油进口资质的企业已经有几十家,但是这些进口企业如果遵循上述规定,相当于国外进口或自产的原油,卖给了中石油和中石化,而没有进入国内市场。部分企业将配额直接卖回给中石油、中石化,理论上也算用了配额,这样的扩大进口资质形同虚设,没有惠及更多地炼企业,油源依然紧缺。”

  叶海指出,和中石油、中石化做买卖,并不赚钱,可能一吨只加几元钱。但有一些企业愿意做,这是为了提高企业知名度,毕竟原油贸易是资金密集型贸易交易,资金流量很大,企业的财务报表因此显得很好看。打个比方,进口10万吨油,5000元一吨,就要5亿元,又是销售给下游央企,客源稳定。如果这时到银行融资,银行是很乐意给贷款的,虽然原油贸易不赚钱,但是却是获得融资的捷径。

  如果不解决油源问题,就会阻碍原油期货的实物交割,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原油期货将缺少现货基础。

  李青松表示,原油期货设计了保税交割,但没有明确原油进关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即便我参与了期货交割,也很难将此化为国内实际供应。不能转化国内实际供需,就会冲击炼油厂、贸易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