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原料将加税 调和汽油恐“淡出江湖”
我国1200万吨调和汽油的年产量或在明年锐减,并可能使我国成为汽油进口国。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宣布,明年1月1日起,液态石油化工产品(除沥青外)按规定征收消费税。
昨日(11月21日),多家调和汽油生产企业表示,这一新政将增加他们的经营成本。
安迅思息旺能源发布的最新报告认为,新政将增加调和汽油生产成本500多元/吨,可能加剧明年国内汽油供应的缺口,汽油出口或继续减少,甚至可能转向净进口。
调和汽油成本将增加
目前,调和汽油市场因为若干品目无需征收消费税,在行情好的时候,调油企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市场上的调和汽油产量较多。据安迅思息旺能源评估,2012年调和汽油的消费量为1200万吨。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文件,为打击避税行为,从2013年1月1日起,纳税人以原油或其他原料生产加工的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状(沥青除外)的产品,按规定征收消费税。
安迅思息旺能源的分析师认为,一旦新政实行,大部分调油原料需征收消费税,调和市场几无利润可图,产量势必大减。
安迅思息旺能源具体解释说,参考国内主流调和93#汽油配方的原料主要为石脑油(30%),混合芳烃(25%),MTBE(10%),非标90#汽油(30%)以及C5(5%)。其中,石脑油和非标90#汽油在出厂环节已征消费税,下游按“汽油”名义销售时可凭完税证明抵扣,但剩余40%的进项原料没有完税证明,需补缴,由此造成调和汽油成本增加约555元/吨。
东营振华化工有限公司经理路英泉也表示,新政将对调和汽油生产产生很大影响,成本增加将使价格优势消失,下游就不会再买调和汽油,而去买国标汽油。
中宇资讯分析师马海英称,混合芳烃作为调和汽柴油的原料,一直受到调油企业的追捧。2011年,中国混合芳烃进口量约为190万吨,2012年预计将突破200万吨。以密度0.85的混合芳烃为例,一吨混合芳烃需要缴纳的消费税为1176元,也就是说,新政实施后,仅进口混合芳烃一项,就将为国家创造23.52亿元的消费税。
或转为汽油净进口国
目前,国内市场上汽油主要有两种:一是从中石油、中石化炼厂生产出来的国标汽油,二是地方炼厂及调油企业调和达到国家标准的调和汽油。
尽管今年我国汽油供大于求的格局不变,但由于年内两巨头尤其是中石化屡陷“质量门”事件而减少了调和汽油外采,为保障国内供应,出口明显谨慎。
据安迅思息旺能源估计,今年我国出口汽油275万吨,月均出口约23万吨,与上年相比减少将近50%;来料加工方式出口汽油约为60000桶/天,占国内产量的4%——5%。
安迅思息旺能源分析师称,今年国标汽油(不含调和油)的消费量预计约为8280万吨,再加上1200万吨的调和汽油消费量,全年汽油消费量预计约9480万吨。假如增速为5%,明年汽油消费总量约为9954万吨。
但另一方面,假如国内调和汽油完全消亡,明年包含调和油在内的总体汽油供需缺口将达400万——580万吨,中国不排除从汽油出口国转向汽油进口国。当然,这还要取决于新政的执行力度,以及它对调和汽油市场的影响程度。
据安迅思息旺能源了解,国标升级将导致汽油出产率减少,明年江苏和浙江将全面升级至国Ⅳ标准汽油,不排除以上地区进口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国标97#汽油。
调和汽油增加的成本,还可能转嫁到下游的终端客户身上,后期汽油零售优惠幅度预计明显收窄,不排除越来越多的加油站将按最高的零售限价销售成品油。
- ·2015-2019年广东省能源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广东省能源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Investment and Forecast Report on China Natural Gas Industry...
- ·中国页岩气市场调研报告2012
- ·中国石脑油市场调研报告2012
- ·2013-2017年中国炼油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2-2016年中国天然气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 ·2010-201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中英59项协议共识清单公开 风电位...
- ·南方电网公司大力开展电动汽车业...
- ·煤炭行业现状:供需错配稳价难
- ·煤炭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加强自救
- ·“十三五”风电扩容 消纳将成“重...
- ·莱克·威奇公司将设计东南亚最大...
- ·海润光伏杨怀进:响应“一带一路...
- ·上网电价或在2015年年底迎年内二...
- ·美国上周天然气库存增幅低于分析...
- ·巴基斯坦石油公司利润缩水57%
- ·吴道洪的燃烧技术神话
- ·李嘉诚:华人首富的“超人”秘诀
- ·张志祥:钢铁首富与建龙钢铁帝国
- ·康宝华与“沈阳远大”的远大前程
- ·陈华书写京基地产史
- ·郭浩:打造中国第一农业品牌
- ·董增平:要做中国的西门子
- ·柳传志:中国企业家教父与“联想...
- ·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
- ·张轩松:“农改超”永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