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限价 民营油企

限价下苦不堪言 民营油厂呼唤政策公平

2011-12-29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任何一家企业都应是市场秩序的参与者与维护者。

  任何一家企业都应是市场秩序的参与者与维护者。若市场的正常运行总是被扰乱,行业内的每一家企业都将是恶果的承担者。中国的压榨企业,特别是民营压榨企业今后将“向右走”还是“向左走”,这将取决于政策的制定者。“一碗水端平”现已成为民营油厂恢复其原有竞争力的最低要求。

  经历了2004年和2008年的行业困境之后,油脂压榨企业今年再次感受到了行业冬天的刺骨寒。与前两次的行业大萧条不同,今年行业的全面亏损始于行政干预的有形之手。近日,从多家民营压榨企业,切身感受了他们在寒冬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2004年和2008年油脂价格的大幅波动,使大量不具备风险管控能力的内资企业沦为外资巨头的囊中之物。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天平则早早地偏向了国有油脂压榨企业一边。

  “过剩仍扩产,通胀亦限价”,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国有油脂压榨企业仍大肆扩产;在限价政策下,国有油脂压榨企业可以享受来自低价定向销售的补偿,但由此产生的危害整个产业链的恶果,却要身处其中的每一家油脂压榨企业来承担。

  2009年,占比达37%的民营油脂厂,至今只剩下不足20%。“这种局面如果继续下去,油脂行业恐怕又将面临一次大规模的洗牌。”东凌粮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说。

  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在行业大面积亏损的2004年和2008年,东凌粮油均通过有效的套期保值风险管理实现了盈利,但在2011年看着“限价”后失去市场弹性的一条价格水平线,公司同样苦不堪言。此时,特殊历史背景下催生的大豆融资商投机炒作,再次给困境中的压榨企业增加了新的难题。

  国企无视产能过剩盲目扩张

  产能过剩已成为多年来困扰油脂压榨行业的难题。然而,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国有油脂压榨企业却一再呈现出扩产扩建的红火景象。

  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大豆加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内大豆加工业暴露出压榨能力严重过剩、开工率不足等问题。并表示,到2010年,将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7500万吨/年;2012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6500万吨/年。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豆压榨产能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1000多万吨,其中九成新增产能来自国有企业。业内人士提供的数据显示,两家央企增加大豆压榨产能820万吨,一家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新增产能100万吨左右,东北两家民营油厂也新增了100万吨左右的产能,总计新增产能1020万吨。以上产能全部分布在沿海或近海地区,主要加工进口大豆。

  从今年珠三角地区的开工率情况来看,仅植之元等3家油脂厂开工率在70%以上,其它油脂厂的开工率均在50%左右。“大豆加工企业重复建设愈演愈烈,大豆主产区加工企业停工待料,国家仓库豆满为患,港口积压大豆成堆,大豆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怪圈。”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说。国有企业的大规模盲目扩产、过度的大豆进口,已严重影响了整个大豆产业链。

  食用油限价酿成苦果

  “20年了,从没感觉经营环境如此困难过!”一家民营油厂负责人无奈地说,最让企业感到痛苦的是自去年底至今年6月实施的食用油限价政策。

  对比2008年和2011年的大豆原材料价格及豆油价格,可以发现,2008年2月~8月和2011年1月~9月,进口大豆的价格在500~600美元/吨的价格区间变化,波动不大,而豆油的价格却从2008年的均价1.1万元/吨,跌至2011年的1万元/吨以内;豆粕的价格也由均价4000元/吨,跌至2011年的3000元/吨,每吨的价格差距在1000元左右。

  以压榨100万吨大豆为例来简单地算一笔账:按照1吨大豆19%的出油率和80%的出粕率计算,在进口大豆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与2008年比较,2011年压榨100万吨大豆生产豆油将减收1.9亿元(100万吨×19%×1000元/吨),豆粕将减收8亿元(100万吨×80%×1000元/吨)。

  业内人士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食用油行业已连续7个月出现售价低于成本的价格倒挂现象,小包装豆油企业除金龙鱼、福临门凭借国家定向销售的低价原料及较低的渠道费用,仍可保有1%~2%的净利润率,其它豆油加工企业均深度亏损。

  国有大型油脂厂在享受国家低价原料的补贴之下,尚可维持微利,但受到“成本高企、终端价格限制”的民营油脂厂则只有苦苦等待价格的回归。一位油脂企业负责人表示,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加入了行政干预的色彩,后果只能是民营油脂企业市场不断萎缩。

  大豆融资商的投机算盘

  近年来,随着我国油脂压榨产能不断提高,进口大豆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可能达到563万吨,比10月份的进口量大幅增长48%,比上年同期增长2.7%,创下年内最高。

  然而,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国内油脂压榨企业对大豆的需求并没有那么旺盛。申银万国和中华油脂网联合发布的一份大豆进口融资调查报告称,在目前国内主要港口的进口大豆库存中,有近30%~40%的量属于融资性进口。

  近日了解到,其实棕榈油贸易商由来已久,因为购自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到达国内的时间仅需一周。而自美国运往中国的大豆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但在信贷额度不断收紧的大背景下,大豆贸易融资商的投机算盘在今年迅速被唤醒。

  拥有大豆进口资质的大豆贸易融资商在签订进口合同后,向银行申请信用证,并缴纳20%~30%左右的保证金,企业就可获得90天或180天不等的延期支付货款的远期信用证。待大豆到港后,大豆贸易融资商再迅速抛售掉大豆以换取现金回笼。考虑到抛售等时间,大豆从进口到现金到手,一般在40多天左右。即便按照90天的账期计算,大豆贸易融资商仍有40~50天左右的资金周转时间。

  中华油脂网的总编辑郭清保分析说:“变现之后的资金流向,部分用于企业自身经营,更多则流向江浙民间借贷市场。”由于大量的民间借贷需求,使得江浙一带的民间借贷综合年利率今年一季度涨幅竟超过了10%。

  资金进入到高利率的民间借贷领域,通过利率差,赚取丰厚收益。如果单纯从利率的角度看,利用大豆融资要比银行借贷成本低4%~5%,而相对民间借贷动辄25%~30%的高利息来看,大豆融资的利润十分惊人。但这会危害到整个压榨行业利益链条,郭清保表示,“大豆融资会导致我国大豆进口价格虚高,有时不计成本的销售行为却很大程度上打压了国内市场大豆价格。”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