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油企

【中国石油石化】后卡扎菲时代的油企作为

2011-09-13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卡扎菲大势已去,利比亚即将进入新时代,然而该国政治局势的重建并非易事。所以,在利比亚油气行业投资上,我国石油企业既要主动进入,又须稳妥、审慎运作。

  卡扎菲大势已去,利比亚即将进入新时代,然而该国政治局势的重建并非易事。所以,在利比亚油气行业投资上,我国石油企业既要主动进入,又须稳妥、审慎运作。
  
  在长达五个月战争后,利比亚的局势正在若隐若现地浮出水面。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委员阿卜杜拉•迈胡卜8月22日凌晨对媒体说,反对派武装已控制首都的黎波里,目前正在市内清除卡扎菲残余部队。然而,当地时间8月23日,包括法新社在内的数名记者目击到,卡扎菲的次子赛义夫•伊斯拉姆•卡扎菲出现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位于阿齐齐亚兵营的卡扎菲官邸外。法新社记者称,赛义夫并没有像利比亚反对派之前声称的那样被其抓捕。


  
  尽管众说纷纭,但国际问题研究专家一致认为,卡扎菲倒台已是大江东去。那么,在此背景下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在利比亚的石油投资将如何发展?在新政权上台前乃至上台后,中国石油企业应做好何种打算?
  
  短期风险较大
  
  尽管卡扎菲已是昨日黄花,但不可否认的是,利比亚独立后到卡扎菲掌权初期是该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从2004年1月利比亚宣布实施“经济转型”的改革方案,对300多家国有企业分3批改制,将241家小型企业拍卖给本企业职工,中型企业公开拍卖,允许大型企业被外资收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石油企业逐步进入了利比亚石油开发领域。
  
  “中国有34万人在中东北非工作,其中3.4万人在利比亚。虽然利比亚不是我国利益的重点区域,却是我国参与程度较大的一个国家。”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钱学文教授表示。
  
  然而,世事难料。今年年初一场大规模的政治动荡,使得中国不得不紧急撤离利比亚。“因为这场动荡,我国动用了大量物力财力撤离在利比亚的华侨,也损失了数额巨大的固定资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明表示。
  
  经过长达五个月的战争后,如今卡扎菲政权已经没什么抵抗力。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当地的石油投资该何去何从?
  
  对此,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王海运教授认为:“从当前形势来看,卡扎菲政权必倒无疑。不过,北非国家与班加西利益不一致,短期内争斗不会停止,各种势力关系复杂,总体上难以稳定。北约国家采取的军事行动很容易结束,但实现当地政治稳定却很难,外力强加干预解决利比亚政治局面不容乐观。”
  
  刘明也表示了类似看法:“短期内,去利比亚投资的风险还很大,中国企业不应马上进入。至于未来何时进入该国参与重建,还要看利比亚局势何时明朗,还取决于国际社会对利比亚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不能空手等待。钱学文教授建议:“短期内我们可以运作与利比亚当局的关系,为将来参与该国石油开发做好铺垫。目前最紧迫的应是努力使我国在利比亚的资产损失降到最低。”
  
  长期形势看好
  
  如果该国国内情况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油气工业有充足的资金,那么利比亚会迎来油气发展的第二个甚至第三个高速持续上升期。
  
  在利比亚近年的发展中,中国石油企业参与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如今,利比亚将迎来政权的更替,是否会对中国油企在当地的发展产生影响?
  
  刘明表示:“得益于中国良好的外交政策,中东、北非的石油国家几乎都与中国无利害关系。不论利比亚未来政权如何更替,该国政府都不会将中国拒之门外。”
  
  那么,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利比亚政治背景下,今后中国在当地的油气投资应如何控制发展速度?
  
  对此,钱学文教授表示,从北约国家对利比亚的打击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国因素对小国政权的影响力很大。之前卡扎菲与我国台湾方面开展关系冲击了我国的底线,该政权已不符合我国的愿望。从表现来看,外交部还是寄望于新政权,并称愿意对利比亚的重建做出贡献。在所有经济合作中,我国参与当地石油开发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随着利比亚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好转,西方国家撤军后,等待已久的西方石油公司恐怕会蜂拥而至。在此背景下,专家建议我国石油公司不应落后。
  
  对于未来我国油企在利比亚的合作,刘明分析道:“多年来,利比亚一直邀请外国石油公司参与当地油气开发,虽然在受到西方制裁后,利比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外依赖,但现在利比亚很多石油资源尚未得到评估,还需要外国石油公司参与当地油气开发,而中国也需要利比亚的石油资源。不管未来利比亚政权如何变迁,长期内中国石油企业还是要做好参与当地石油投资的准备。”
  
  钱学文指出,中东北非长时间内难以摆脱动荡局势,但这些区域又是世界的油库,中国需要那里的油气资源,所以去利比亚等国家参与石油开发是必然选择。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应防范风险,充分认识风险的存在并加强论证。在此基础上,我国企业要主动进入,但又须稳妥、审慎运作。
  
  中国竞争优势
  
  利比亚新政权上台后,受到国际军事援助的压力,在西方大国的强势政治背景下,西方石油公司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当地的油气开发。因此,我国企业参与利比亚当地项目的投标可能存在一些弱势。但是,我国石油公司“走出去”的态度已经很明确,就是要与西方国家石油公司竞争。
  
  以伊拉克为例,尽管因为战争等种种不利因素,我国参与伊拉克的石油开发比较艰难,但目前来看,已经拿下了一些大油田项目,这些年在当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国石油企业在当地已经站住了脚。
  
  钱学文教授指出:“对于利比亚,我国石油企业也将如此。因为我们与中东、北非这些石油资源丰富国家合作中有一个亮点:我国参与当地石油开发是不添加任何附加条件的合作。未来,利比亚政权也会认识到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好处,希望新政权与我国的合作会更好一些。”
  
  在西方强权政治背景下的利比亚石油建设中,我国油企应该采取怎样的举措在利比亚石油产业重建中分得“一杯羹”?
  
  钱学文表示:“我国在劳动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经过一些技术培训后出去,这些石油工人劳动力价值便宜、技术又好、要求也不高,管理起来也比较容易。”我国石油企业既可以按照正常的法规要求来参与当地油气项目的投标,也应该看到我国石油开发的优势在于人力资源。
  
  股权还是油源,这是一个问题
  
  中石油收购山东地炼21家企业股权虽是双赢之举,但地炼在企业50%股权和稳定油源之间难以取舍。
  
  近日,山东各个民营炼厂颇不平静。据媒体报道,中国石油集团(下称“中石油”)正与山东21家地炼企业和当地政府洽谈合资建立一家新的石油投资公司,希望通过为山东地炼提供原油,扩大在山东的市场份额,并以收购21家炼厂50%的股权作为合作条件。
  
  央企与地炼合作,不仅有利于央企版图的扩张,而且为地炼提供了稳定的油源,可谓“双赢”之举。业内人士对于此次合作大多都认为,愿景美好道路曲折,合作形式不能达成一致是最主要的合作障碍。
  
  战略部署
  
  虽然中石油官方网站没有公布此信息,但记者从中石油相关人士口中证实此事正在私下接触中,只是合作形式尚未敲定。山东省石油炼化协会和山东地炼企业也纷纷表示,中石油正在与山东省政府、山东省各大地炼公司洽谈合作。
  
  面对实力雄厚的地方军,国内石油巨头纷纷采取不同措施插足山东地炼。其中,中石化凭借胜利油田最早与地方炼厂展开合作,中海油、中国化工以及中国中化集团纷纷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收购或控股地方企业。据金银岛的数据,中海油在地炼中拥有逾500万吨/年的加工能力,中国化工在地炼中拥有大概1900万吨/年的炼油产能,中国中化拥有500万吨/年的炼油产能。此外,中海油积极与地方炼厂接触,通过提供海洋原油的方式与地炼展开合作。
  
  与山东地炼合作,中石油起步虽然慢于中海油和中石化,但此次与山东地炼的合作力度是相当大的—21家炼厂50%的股权收购,这一举动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息旺能源分析师刘传军说:“中石油利用资源来换取市场,有其战略发展意图。与山东地炼合作,中石油可以跻身华东炼油市场,提高在该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至于有多少盈利不是其考虑范围。”
  
  早在2010年,山东省政府就与中石油就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油气管网、炼油、成品油销售网络、城市燃气,包括港口和码头在内的油气储运项目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同时,中石油旗下的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也与山东最大的地方炼油企业东明石化签署了供应原油等相关合作协议。
  
  此次与山东地炼的深度合作,中石油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山东炼油市场份额,是出于对其战略布局的考虑,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地方炼厂的成品油,保证销售旺季的成品油供应。
  
  鱼和熊掌
  
  中石油出于对集团战略部署的考虑愿用资源换市场,相应的地炼企业需以出让50%股权为代价换取油源的稳定性。油源的稳定与企业的自主权,就好像鱼和熊掌,让山东地炼一时难以取舍。
  
  对于所持股权的比例业内也有过讨价还价。山东省石油炼化协会会长刘爱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石油持股要达到50%是一定的。据普氏能源资讯中国高级分析师李晓宇说:有地炼提出企业要控股70%以上,否则不愿意合作。可见,地炼是有意向与中石油合作的,只是中石油提出的50%的股权他们难以接受。
  
  一位山东地炼企业内部人士坦言说:“油源很重要,股权更重要。”金银岛成品油高级分析师靳婷说:“一半的股权分给央企,地炼企业的经营方针必定受到央企的牵制,销售策略和模式也将会随之改变,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将不复存在。这应该是每一家具有独立自主经营权的企业都不愿意的事情。”
  
  对于完全市场化的民营地炼来说,油源问题确实是多年来发展的瓶颈。山东地炼的产能一直居全国地炼之首,业内影响力不言而喻。据刘爱英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山东地炼总计加工原料油1412万吨。其中,进口燃料油约在766万吨,占54%;进口原油与国产原油约在551万吨,占39%,相对去年数据又有所提升。据隆众石化商务网调查,今年上半年山东地炼的开工率仅为34.5%。可见,油源对山东地炼的重要性。
  
  用50%股权换取油源,这一个类似鱼和熊掌的问题让山东地炼颇为踌躇。除此之外,山东地炼还有许多其他的担心。
  
  首先,他们对于中石油是否能够提供充足的油源表示怀疑。据了解,在此次合作的草案中,中石油并没有承诺今后将提供的原油数量,只表示双方在成立公司后,将通过该公司向国家申请原油进口资质。但具体能不能办下来,能争取多少原油进口配额,还都是未知数。
  
  据悉,中海油收购东营中海石油公司51%的股权以来,因为合同细节没有谈拢,油品供应上出现了问题,致使东营中海石油公司无油可炼,一直处于停工状态。21家山东地炼十分担心中石油在供应油品上也会出现此类情况。
  
  除了担心油品数量不能保障外,地炼还担心油源价格。上述地炼企业内部人士称:“由于国家对于油价的调控比较滞后,如果中石油供应的原油价格高于我们从国外进口的到岸价格,我们的利润空间就变小了。”当然,这是针对11家拥有外采权的地炼企业而言的。其他没有外采权的地炼还是得靠三大石油公司的供给和加工燃料油。
  
  再有,中石油、地方炼厂和山东政府出资共同组建一个资本超过10亿元的新公司,地炼企业每家需出资5000万元至1亿元。如此大的数目,地炼会担心投入产出比不能达到自己的预算。
  
  除此之外,隆众商务网分析师王钊还表示,目前各大地炼都发展为集团的形式,其他板块如化工、房地产、旅游等都可以为炼化板块作支撑。
  
  另外,各个地炼公司均是由众多股东出资建成,由于每个股东的想法不同,对于合作形式的判断也不能高度统一,再加上每个地炼企业均有不同的发展环境,中石油要想逐个说服每家企业与其合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此次合作的谈判过程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刘传军说。
  
  前景美好
  
  尽管道路曲折,但央企与地炼的合作前景是美好的。中石油为了集团的战略部署进军山东地炼市场势在必行。地炼为了获得相应的油源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与央企合作也是最佳途径之一。若能够解决好合作形式的种种矛盾,平衡好各方利益,央企与地炼合作的前景还是被业内许多人士看好的。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说:“如果此次双方能够达成合作,对于中石油来讲,从战略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增加在山东地区的炼化能力,增强在山东地炼市场的话语权。对于山东地炼来说,和中石油的合作如果顺利,将能依靠中石油获得更多的原油进口配额和原料油供应渠道,有效缓解地炼企业原油来源不足的问题。成品油由中石油大部分消化掉,去向稳定了,也保证了产业链条的利润稳定性。”
  
  王钊也表示说:“如果能够平衡好各方的利益达成合作,总体来讲还是利大于弊的。首先,地炼的油品质量会在竞争中越来越好。其次,地炼也提升自己的品牌效应,整体形象和未来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好的开始。”
  
  不仅是对合作双方,此次合作一旦达成,对于山东地炼市场的格局也将有一定的影响。金银岛成品油高级分析师靳婷说:“合作一旦达成,会使原本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民营地炼更多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影响和三大石油公司份额油配置的约束,整个山东炼化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将有所降低。相应地,油价也将不会像目前一样竞争如此激烈。”
  
  “走出去”税负再减压
  
  我国油企境外所得税抵免的自主选择方式与扩容,不仅可以降低我国油企“走出去”的风险系数,而且可以减轻它们的所得税负。
  
  我国在境外从事油(气)资源开采的石油企业有望减轻所得税负担。
  
  近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我国石油企业在境外从事油(气)资源开采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专门就我国石油企业在境外从事油(气)资源开采企业计征所得税时抵免境外已纳或负担所得税额的有关问题进行补充,进一步明确了石油企业境外所得税的抵免政策。
  
  “总体来说,这一规定对于降低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整体财务风险有着积极意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守海认为,该规定体现了鼓励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取向,是在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为了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所采取的财税鼓励措施。
  
  鼓励风险投资
  
  “《通知》突出了一个宗旨,就是鼓励石油企业对外投资,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这种作用。”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战略发展部主任陈建荣表示。
  
  “将石油企业的境外股息所得抵免范围扩大,同时可以由企业自由选择分国抵免或者综合抵免。”据陈守海介绍,这是对《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5号文件)的补充规定,主要包含两项内容。一是石油企业计算境外税收抵免时可以不分国家和地区统一计算纳税所得额和抵免限额,而其他类型的企业按照财税[2009]125号文件需要分国计算,不能准确计算的不得抵免。二是石油企业在计算境外投资抵免时可以计算到第五层企业,而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能计算到第三层。
  
  作为国际化做得最好的石油石化行业,在过去十余年进军海外市场的时间里,积极落实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走出去”战略,频繁出现在国际石油市场并购项目的大名单中,参与并购的资金数量也逐年放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一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三大石油公司投资海外的油田及工程项目总计144个,投资金额累计达700亿美元,约合4480亿元人民币。
  
  境外投资有风险,占据海外投资重要部分的油气行业投资风险更大。因为石油勘探投资风险程度高、周期长,石油企业为了规避单个项目的风险,往往在一个项目中寻找多个合作伙伴参与,使得项目公司的层次和股权结构十分复杂。另外,石油企业在境外投资必须符合所在国的法律规定,很多国家要求石油企业必须在本国注册公司。
  
  “石油企业自身规避风险的需要和所在国的法律要求,增加了石油企业股权结构的复杂程度。”陈守海认为,为了鼓励石油企业在境外进行风险投资,确实需要制定不同于其他类型企业的政策。“补充规定是为了照顾石油企业境外投资的这一特点,有利于消除社会大众的误解,鼓励石油企业境外风险投资。”
  
  自主选择
  
  补充规定主要作用是使企业在计算每年应纳税所得额时能够有统一的计算口径。《通知》的一个亮点,在于企业可以自由选择分国抵免或者汇总计算、综合抵免。
  
  《通知》明确,石油企业可以选择按国(地区)别分别计算(分国(地区)不分项),或者不按国别(地区)汇总计算(不分国(地区)不分项)其来源于境外油(气)项目投资、工程技术服务和工程建设的油(气)资源开采活动的应纳税所得额,分别计算其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和抵免限额。
  
  该政策有助于油企充分利用各个国家的抵免额度。陈守海说,如果投资10个项目,有6个是亏损的,4个是盈利的,这很正常;在这个国家亏损,在另一个国家盈利,也很正常。如果实行分国抵扣,在这个国家的盈利不能弥补在那个国家的亏损,势必会影响石油企业的境外投资能力和愿望。
  
  “这一政策落实后就解决了石油企业境外不同国家间盈亏不能互抵的状况。”陈建荣说。
  
  《通知》还规定,石油企业选择采用不同于以前年度的方式计算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和抵免限额时,对该企业以前年度按照财税[2009]125号文件规定没有抵免完的余额,可在税法规定结转的剩余年限内,按新方式计算的抵免限额中继续结转抵免。
  
  在目前的境外企业所得税抵免操作当中,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抵免限额。因此,可能出现企业在A国的抵免额度用完了,但是在B国的抵免额度却还没有达到上限的情况,而综合抵免则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抵免额度。
  
  陈守海判断说,“由于不分国抵免的明显利好,我相信,所有的企业都会选择不分国抵免。”
  
  扩大范围
  
  与2009年出台的境外企业所得税政策相比,《通知》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石油企业的境外股息所得抵免范围扩大。
  
  《通知》指出,石油企业在境外从事油(气)项目投资、工程技术服务和工程建设的油(气)资源开采活动取得股息所得,在按规定计算该石油企业境外股息所得的可抵免所得税额和抵免限额时,抵免范围限定在第一层(石油企业直接持有20%以上股份的外国企业)至第五层外国企业。原政策将抵免范围限定在第三层外国企业,新政策扩大至第五层。其中,第二层至第五层即指单一上一层外国企业直接持有20%以上股份,且由该石油企业直接或间接持有总和达到20%以上股份的外国企业。
  
  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我国油企在中东、非洲及欧美等拥有不少石油资产,在扩张海外资产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的是五层甚至更多的结构。如果仅限于三层,企业境外所得往往难以得到充分抵免,甚至会出现双重征税的现象。陈建荣说:“新规出台意味着石油企业‘双重征税’的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另外,陈建荣认为,《通知》有效降低了石油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减轻了所得税负,增加了现金流,简化了操作流程。近年积极“走出去”的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乃至民营企业均有望得到更多的免税额,从新规中获益。
  
  至于能在这个新规中获得多大的益处,陈守海表示,受我国石油企业境外投资规模以及在每个国家的亏损和盈利数额不一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准确计算。但总体来看,我国石油企业境外投资是盈利的,那么过去境外投资亏损不能抵扣部分的应纳税额就是石油企业的获益额。由于各个企业境外投资的盈利情况不同,投资布局不同,受益程度也不一样。
  
  毋庸置疑,境外投资综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抵免额,是合理的。但陈守海认为,如果进一步要求境内外综合计算,可能会产生境内收入补贴境外亏损的争议。政府在石油企业境外投资的问题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石油企业也该提出自己的要求。
  
  玩具新政小考石化业
  
  欧盟玩具新政对早已负重前行的我国玩具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也波及提供上游原材料的石化行业。
  
  6月底,东莞知名玩具企业“素艺”突然倒闭。倒闭的原因是供应商催款,资金链断裂。在国内经济增长趋缓,融资困难的大背景下,玩具行业生存环境非常艰难。不幸的是,国外形势也不容乐观,美国和欧盟等针对我国玩具企业的贸易壁垒也呈现出越筑越高的态势。
  
  7月20日,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最严格最苛刻的玩具安全技术法规——《欧盟玩具安全新指令》(以下简称新指令)正式实施,对玩具的化学安全性要求明显增高。
  
  中国的玩具行业90%都是小企业,这一新指令如同悬在中国玩具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标准的提高对已身处困境的中国玩具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产业安全处副处长于华担忧说,这将对我国石化行业产生间接影响。树脂、增塑剂、化纤、涂料等化工原材料企业将遭受新指令的挑战。
  
  玩具新政策
  
  相对于之前的88/378/EEC指令,欧盟玩具新安全指令2009/48/EC做出了大面积更新。主要从提高玩具安全、加强市场监管两个方面对原指令进行了全面修订,从旧指令的16个条款4个附件,增加到57个条款5个相关附件,条款规定更为严格和严谨。
  
  新指令不仅对玩具的机械、物理性能提高了要求,对化学性能要求的严格程度更是前所未有。新指令对重金属的限制由8种增加为19种,66种过敏性香料的使用明确限制,其中55种禁用,11种含量超过0.01%时需标识。此外,还首次禁用致癌、致基因突变、影响生育物质。对此,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分析师梁焕磊认为:“这更多的是从健康安全方面考虑。”
  
  新指令还明确提出,玩具材料中的化学成分必须与欧盟关于危险品物质分类、包装和标签法规相一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指令对合格评定程序也非常严格,要求玩具产品从生产原材料(如油漆、增塑剂等)、首件产品到出口成品,都须按要求进行检测。
  
  对于此次新指令的实施目的,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如今,国际上化学品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切。再加上旧指令从正式实施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指令中的许多条款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玩具产业的发展。制定玩具新指令的目的在于更新、完善现有条款,使之适应当初制定旧指令时不为所知的安全问题;在欧盟范围内改进、加强玩具安全指令的实施贯彻;对该指令的适用范围及相关概念予以详细阐明;确保市场产品立法框架内总体措施的一致性。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教授钱鸿元认为:“玩具安全标准提高是合情合理的,从逻辑上来说也是无可挑剔的,并不是特别针对中国。”
  
  “新指令实施的背后也有其目的——必须要买其检测设备,进口其原材料,这对中国相关企业的压力确实很大。”在于华看来,“这是在提高标准和产品质量堂而皇之的幌子下,在技术贸易壁垒上做文章,是欧美国家保护自己国内相关产业,并以此限制中国玩具出口的举动。”
  
  石化新挑战
  
  面对欧盟新指令的“大考”,玩具企业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欧盟玩具标准的变化和提升,对我国玩具出口企业生产和检测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于华介绍,为达到新指令的苛刻要求,我国玩具生产企业须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同时还须引进更精密的检测仪器设备和原材料等。“这将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也增加了玩具企业的操作难度。”
  
  钱鸿元一语中的地说:“如今我国玩具出口的优势就是成本低。”这次欧盟新指令实施对玩具业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增加生产、检测、质量控制等成本,还可能会给玩具出口的产品种类、数量、原材料选择带来明显的影响,更为棘手的是合规原料很难采购。
  
  “这势必削减我国对欧盟玩具的出口数量。”钱鸿元认为,无疑将为我国玩具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将重挫一些玩具出口企业。玩具企业减产甚至倒闭,对橡胶、合纤、塑料石化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势必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玩具消费市场和中国玩具的主要出口市场,欧盟的新规还可能引发其他国家“跟风”。据了解,日本、印度、巴西等国家也在酝酿制定新的安全标准或对现行标准进行升级。
  
  梁焕磊认为:“这些玩具企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会转嫁到石化企业身上。”玩具的上游——树脂、增塑剂、化纤、涂料等化工原材料企业也将遭受新指令的挑战,面对更高的要求。但是采访中记者发现,国内的大部分石化企业对欧盟的玩具新指令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应对之策。虽然距离指令对于化学要求条款的过渡期还有两年,符合旧指令的产品可以于2013年7月20日之前继续销售,但是作为玩具上游的石化企业也该从源头上行动起来。
  
  产业新举措
  
  欧盟玩具新标准给国内玩具以及石化企业造成的冲击也要辩证地看待。
  
  “从长远发展来看,发展安全环保的石化产品是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李加楠指出,欧盟玩具新政将能促进国内石化企业加大对环保产品的研发力度,有利于我国石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欧盟玩具新政将能促使我国提高石化产品的相关标准,这对我国石化企业的转型升级十分有利。
  
  梁焕磊认为:“国家和企业应该积极应对,把暂时的不利转化成长期利好才是当务之急。”
  
  从长远发展来看,玩具用化学品安全标准的趋严将是未来长期趋势。我国玩具国家标准与国际、欧美标准差距较大。如我国对儿童玩具中所含的邻苯二甲酸脂并没有纳入监控体系,而目前包括欧盟、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均已禁止生产和销售含有该物质的玩具。于华说:“玩具对石化产品的安全要求提高,这将会促使我国相关部门对石化产品的相关标准做进一步修订,慢慢与国际接轨。”
  
  “政府也要在这些新产品的研发方面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以提高石化企业的积极性。”李加楠补充说。
  
  从玩具的原材料来看,梁焕磊认为,玩具化学品安全发展的大趋势就是要提高质量、安全标准和利用率。面对欧盟玩具新政的挑战,李加楠认为,国内石化企业需要与玩具企业多联系,加大新技术的联合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技术工艺水平,提高自身产品质量,以尽快实现产品升级,克服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
  
  同时也要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尽快生产出符合安全环保等要求的石化新产品,如不含增塑剂的油漆、塑料等。钱鸿元认为,也要开发替代产品,如用柠檬酸酯类等产品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类传统增塑剂;开发在玩具表面能形成涂膜的环保型水性涂料、粉末涂料等。“只有开发新产品,才能占领新市场。”
  
  除此之外,新指令强调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和第三方机构的沟通和合作。于华希望我国政府能为玩具行业提供一些便利,减少出口后被召回的不利。我国政府部门应该组织一些高级的检测机构为企业检测和把关,减少企业的检测成本。
  
  车用二甲醚上路获“通行证”
  
  有了国家标准之后,“比柴油清洁、比氢方便、比天然气安全”的二甲醚能否上路?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1年第9号国家标准公告称,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批准《车用燃料用二甲醚》(GB/T26605-2011)国家标准,实施日期为2011年11月1日。随着该标准的出台,市场上引发了二甲醚车用燃料能否真正上路,能否得到大规模车用推广的议论。专家表示,该标准的出台,只是让车用二甲醚上路具备了规范与标准,要实现二甲醚车用新能源的顺利推广,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车用二甲醚国标出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递增,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重大难题。同时,能源利用过程中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面对能源供给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国家发改委第一次公开提出“发展二甲醚等煤基醇醚燃料是未来一段时间能源替代工作的重点”是在2006年7月。随即,国家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明确将二甲醚汽车列入新能源汽车范围。
  
  “2006年,是我国二甲醚燃料产业的一个转折点,很多企业老板就是奔着二甲醚能替代柴油作为车用燃料这个广阔的市场前景而来的。截至2010年底,我国二甲醚年产能达到900多万吨,与2005年的数据相比,增长了74倍。”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降连葆表示。在政府明确表示支持二甲醚汽车发展的同时,还提出要“标准先行”。
  
  于是,2008年,《车用燃料用二甲醚》国家标准开始正式进入编制阶段,直到近期出台。“目前该标准已进入后期印刷阶段。”作为该标准的主要编制单位山东久泰化工能源集团研发中心张晓龙部长告诉记者
  
  “新标准的出台,说明二甲醚已具备进入车用燃料市场的通行证,为二甲醚作为车用燃料的大批量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使二甲醚车用新能源的发展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张晓龙表示。
  
  据其介绍,由于我国通常采用的是甲醇脱水生产工艺,二甲醚的质量浓度在新标准里限定为不低于99.5%,这样的参数能较好地兼顾生产成本和车用高纯度的要求。甲醇的存在对铜等金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且甲醇对二甲醚发动机的各项性能都具有不良影响,因此,限制甲醇浓度不高于0.3%;水分是引起锈蚀及各种酸性物质腐蚀金属的重要因素,新标准规定含量不高于0.03%;关于总硫含量的限定,主要是从环保角度考虑,满足汽车的排放标准,二甲醚产品中硫含量很低,参考汽油标准,指标控制不高于0.0005%。
  
  上路尚有困难
  
  有了国家标准之后,“比柴油清洁、比氢方便、比天然气安全”的二甲醚能否上路,能否马上得到大规模的推广?降连葆告诉记者:“目前还不能,因为目前我国还不具备二甲醚车用燃料可以上路的全部条件。”
  
  首先,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推出二甲醚发动机和二甲醚专用汽车。我国的二甲醚汽车目前仅停留在城市客车及公共汽车的实验样车阶段。
  
  然而,二甲醚燃料大规模的车用推广,不能单指公交汽车或者大客车,也要适用于多种小型车辆,这就需要我国生产出专用的二甲醚发动机。因为二甲醚的十六烷值高于柴油,具有优良的压缩性,非常适合于压燃式发动机,而目前燃用柴油燃料的汽车均采用的是点燃式发动机。资料显示,燃用二甲醚燃料的压燃式发动机,在保持原柴油机高热效率前提下,碳烟排放为零,氮氧化物和微粒有害排放有较大幅度降低,具有实现压燃式发动机排放污染物低排放的前景。
  
  其次,配套设施缺少“出生证”。我国目前只具备了车用二甲醚燃料的标准,一些配套设施的标准,比如气瓶标准、加气站标准、二甲醚燃料发动机技术标准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均需要出台。只有这些配套设施标准都具备了,才能保证整车的质量和安全。
  
  第三,经济性不明显。降连葆告诉记者,二甲醚替代柴油作为车用燃料,在经济上必须优于柴油才会有用户。但事实上,由于二甲醚热值比柴油低,相同里程的二甲醚消耗量会比柴油高,综合计算下来,只有二甲醚价格相当于柴油价格2/3时,消费者才有可能接受。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种新能源推向市场,市场接纳的程度与其息息相关。”降连葆补充说。
  
  再就是政府的推动力度不够大。降连葆表示,目前二甲醚发动机、汽车、加气站、生产企业之间相互脱节,又相互制约。一方面二甲醚生产企业不知道该把产品给谁,另一方面二甲醚发动机、汽车制造商又怕设备生产出来没有市场。这样,就造成了市场两方面的相互观望。尽管国家发改委多次召开二甲醚产业发展座谈会,明确指出二甲醚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替代能源产品。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也在2008年3月宣布,2008年7月1日起,二甲醚增值税率由17%调整为13%。但关键还是需要政府协调政策,而目前政府相应的资金支持及实质的推进措施还没有。这将直接影响二甲醚车用新能源的发展。
  
  “不管怎么说,可以充分肯定的一点是,二甲醚替代柴油是我国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任何一种燃料在实际应用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要攻克那些薄弱环节,努力让它符合市场、符合消费者、符合我国的国情。”降连葆说。
  
  多方协调共推进
  
  记者了解到,此前,山东久泰化工集团与山东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合作研制的二甲醚发动机已经通过了国V排放标准检测。由山东潍柴动力股份生产的226B系列6缸发动机,采用了机械泵结构,设计了专用的二甲醚燃油系统并改进了关键零部件的材质,发动机结构紧凑,可靠性好。张晓龙向记者透露,山东潍柴动力有限公司正在研究从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方面着手,来弥补二甲醚热值低的问题,从而提高二甲醚替代柴油的经济性,这方面也有了不错的进展。
  
  中国二甲醚协会秘书长乔信起还告诉记者,日前二甲醚协会已经把由上海交大牵头、西安交大、山东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新一代二甲醚汽车项目,通过教育部报到国家科技部了。
  
  作为主要负责编制《车用燃料用二甲醚》的单位,当记者问及有关二甲醚汽车的相关配套标准是否会参与编制时,张晓龙给予肯定的回答:“会参与。这也是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共同促进此项工作的还有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二甲醚汽车发动机的相关标准主要由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研究编制。”
  
  对于市场目前的现状,乔信起表示,因为二甲醚生产企业和二甲醚发动机、汽车制造商相互观望,目前协会的主要任务是联合官产学研一同加大力度探索二甲醚汽车推广模式。乔信起透露,8月底,他作为主要发言人将出席由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牵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的“全国燃料二甲醚标准工作会”。这个工作会一方面是对二甲醚燃料标准进行解读,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完善目前二甲醚车用燃料推广模式。因为目前我国车用二甲醚燃料推广存在散、不够集中,需要组织相关单位确定并规范下一步工作重点。
  
  关于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乔信起表示,为了提高二甲醚装备(二甲醚发动机、二甲醚汽车、二甲醚汽车的附件,燃料罐等)研发效率,需要对具体研发的单位进行具体规划。另外,还要继续推进二甲醚汽车的示范运行,以此掌握更多的数据。计划将鄂尔多斯纳入除上海和临沂以外的第三个示范运行的试点地区。
  
  “在这样三个具有典型性的地区进行示范运行,是为了检验、掌握在不同地区实际工作性能与实验的工作性能是否一致,这三个地区成本运用又是怎样的情况。在每个地区试运行的过程中,会根据暴露出来的所有问题,再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乔信起说。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预计2011年柴油消耗量可达1.1亿吨,如果按照二甲醚对柴油的替代5%计算,车用二甲醚燃料需求量将占到670万吨左右。而目前,在我国二甲醚约为900多万吨的产能里,车用燃料不足2%。
  
  针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乔信起表示,我们没有必要等政策出来之后才决定做什么,而是要抓紧时间进行各方面薄弱环节的研发,只要各方面技术成熟了,政府协调政策也是早晚的事情。当然,如果政府早些加大推动力度,二甲醚车用燃料大规模推广会早些实现。
  
  调转:石化“十二五”大任务
  
  “十二五”期间,“调结构、转方式”将贯穿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的始终。其中,炼油、乙烯和芳烃,以及下游产品、有机原料结构调整任务各有侧重。
  
  “十二五”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调结构、转方式”将贯穿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的始终,并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变”上:从规模化生产初级化工原料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石化产品转变,从分散经营向大型化、集约化、一体化转变,从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
  
  这三个转变给石化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无论是炼油还是乙烯、芳烃、有机化工行业,都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各行业发展情况不同,调整结构的侧重点和主要任务也不一样。
  
  炼油产业集约化
  
  我国已成为世界炼油大国。2010年我国炼油行业产值和产量持续增长,结构调整逐步推进。根据成品油消费量与GDP增长率弹性系数的测算,未来几年国内炼油能力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2亿~1.4亿吨/年,达到5.4亿吨~5.6亿吨/年。根据炼油新增产能,2015年将超过7亿吨,我国炼油能力总体过剩的趋势将不可避免。2015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原油资源不足仍然是制约国内炼油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为上述现实,“十二五”期间,炼油行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如下。
  
  进一步提高炼油产业集约化程度。2010年全国炼油装置平均开工率为83%,较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开工率相对较高,为92%~95%,其他地方炼油企业平均开工率不足40%。地方炼油企业开工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企业扩能较快但油源无法得到保证,二是燃料油进口关税上调,进一步压低了地炼的生存空间。此外,我国每年炼油能力增长较快,也是整体开工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内新建炼油项目起步规模将提高。2015年全国炼油企业平均能力力争达到600万吨/年以上,形成若干个2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炼油基地。新建项目应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政策,并推动以国际原油资源为基础的合资合作,中小炼油企业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进一步提高油品环保等级。2010年我国在全国实行汽柴油国Ⅲ排放标准,2012~2015年将实行国Ⅳ标准。2009年底以后的投产项目均需达到欧Ⅲ质量标准,2012~2015年投产的项目需按照欧Ⅳ标准生产。现有炼油厂需提升装置水平,增加加氢裂化、加氢精制或催化重整等二次加工装置,以满足新标准要求。
  
  统筹考虑油品生产比例。目前,成品油消费结构的柴汽比在2.1左右。预计未来十年内仍会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我国石化行业发展迅速,化工用油量还在继续增加。
  
  提升加工水平,实现内涵式发展。完善重质原油的加工能力,扩大加氢裂化、加氢精制的规模水平。开发和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催化剂,注重组合工艺技术的应用,推广节能技术,加大副产品综合利用。降低吨油能耗,到2015年吨油综合能耗力争降低到60kg标油。新建项目应注重采用一体化发展模式,
  
  优化产业布局,完善物流系统。进一步向进口原油运输便利、市场需求集中的地区转移,以“两洲一湾”地区为主,适度发展中西部核心区,尽量少布新点。2015年使我国炼油产业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地区间油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得到缓解。
  
  根据以上主要任务,炼油板块结构调整的关注点有以下八个方面。1.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炼油能力增速放缓。2.节能减排压力较大。3.国际油价走高预期强烈,全球炼油行业面临较大压力。4.大型炼油企业化工资源的利用。5.中小炼油企业常减压不宜再扩大,二次加工改造方案需做优化,各种催化裂化技术的应用方案选择(DCC、CPP、MCC、MEP等)需慎重。6.加强“油头化身高化尾”的利用方案研究。7.环保税和排碳对炼油企业改造和扩能带来的经济风险。8.特种油品的市场高端化发展(润滑油、溶剂油等)。
  
  乙烯、芳烃改善供需格局
  
  2010年我国蒸汽裂解乙烯生产企业平均装置规模提高到54万吨/年,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乙烯原料优化与供应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国内新增乙烯产能的原料以石脑油为主,原料虽可做到相对优质,但不廉价。尽管我国大部分乙烯装置实现了与炼油的一体化,但相对于乙烯规模,目前所配套的炼油能力普遍偏小。部分产品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针对国外产品的冲击有效抵御能力较弱。主要下游产品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合成树脂比例高达80%左右,其他品种比例均有下降。虽然在解决大宗初级产品供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没有完全实现产品升级的要求,产品差异化程度比较低,中高端产品市场仍以进口为主。很多专用合成材料的生产尚未实现。
  
  预计2015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为2000万~2300万吨(包括煤制烯烃的乙烯),自给能力将有较大提高。当量消费自给率提高到70%左右,但产品结构性供不足需的状态仍会存在。
  
  具体到芳烃行业,“十二五”期间,芳烃下游需求增长趋缓,国内自给率进一步提高。苯乙烯需求增长是支撑苯市场的主要动力。2010年,中国新增苯乙烯产能112万吨,苯乙烯生产能力达589万吨。中国苯乙烯主要下游行业,如EPS、PS、ABS等也发展迅猛,仍需进口以弥补苯乙烯缺口。
  
  溶剂领域需求比例进一步减少,甲苯调油比例上升。溶剂一直是中国甲苯消费的主要领域,2010年溶剂领域的甲苯消费量约110万吨,占甲苯总消费量的47.5%。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法规的日益健全,甲苯在溶剂领域的消费增长将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涂料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传统的芳烃溶剂在短期内仍无法取代,溶剂在甲苯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将逐步下降。
  
  根据以上现实,“十二五”期间,乙烯、芳烃及下游产品结构调整任务确定如下。
  
  进一步完善装置规模至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国内新建设乙烯项目按照准入政策规模均超过80万吨/年,规划和新建乙烯装置规模均应达到100万吨/年以上。到2015年,国内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力争达到60万吨/年以上。
  
  着重向大型化、一体化和基地化发展。向“炼油—乙烯—芳烃—动力”深度集成的一体化模式发展,相应炼油规模应达到1500万吨~2000万吨/年。
  
  全面提高乙烯装置经济技术指标。优化乙烯裂解原料,提高乙烯收率达到33%以上,乙烯平均能耗力争下降到600公斤~620公斤标油/吨。延长乙烯裂解及主要下游生产装置的开工周期。
  
  调整下游产品结构,向高端产品发展。鼓励具有延伸产业特色的乙烯和芳烃产品加工方案,发展各类高端聚合物产品,增加短缺的有机原料、ABS树脂和特种橡胶。继续加大国产化技术的开发应用,鼓励以带入高新技术的对外合作模式。全面提升有机原料生产技术水平,强化绿色工艺,扩大生产能力并且提高装置单系列规模。
  
  乙烯芳烃行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关注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寻求乙烯原料轻质化的发展机会。发展国内紧缺的有机原料和化纤单体,改进和提升技术水平。副产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研究——碳四、碳五和碳九等深加工。传统树脂改性升级,发展高端专用料—PP、PE、PVC。提高与国际产品竞争的能力—PP、PE和乙二醇。努力增加乙烯法聚氯乙烯的能力,扩大ABS(先进技术和高端产品牌号)和苯乙烯单体的生产。通用合成橡胶(丁苯/顺丁)的高端化改进,根据资源条件,关注特种合成胶的发展机会。芳烃用于溶剂领域的需求比例进一步减少,甲苯用于调油比例上升(溶剂一直是我国甲苯消费的主要领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法规的日益健全,甲苯在溶剂领域的消费增长将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由于涂料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传统的芳烃溶剂在短期内仍无法取代)。拓展甲苯深加工的领域。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纺织行业竞争加剧影响,聚酯行业增速放缓,PX需求增长明显放缓。苯的资源量增加,其加工利用得到更多关注(石油苯、焦化苯),但需要防止区域过热建设。
  
  有机原料向高端
  
  我国是世界有机原料的最大产地和消费市场之一,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产需双重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国一批大型炼油乙烯项目将建成投产,环氧乙烷、乙二醇、环氧丙烷、丙烯腈、丁/辛醇、醋酸、苯乙烯、PTA和苯酚丙酮等有机化工原料的国内供应格局将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有机原料产品市场供需格局处于改善进程之中。在国内下游市场需求量逐渐增长的背景下,经济危机以来积累的产能能力逐步被部分消化,行业供需格局逐步得到优化,整体产业趋于供需平衡。其中,部分产品仍然处于供大于求阶段,仍然处于由“谷底”逐渐上升的阶段。预计2011~2013年我国有机化工产品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影响。
  
  主要产品向多元化、高端化、一体化结构性调整。2010年我国主要有机化工产品的产能均有较大幅度提高,部分产品(例如醋酸)未来国内市场容量增长有限,已经出现或者在未来几年逐渐形成出现供大于求的市场供需格局。部分产品(例如丁辛醇)逐渐形成了全面的市场竞争格局,产品自身的营利空间逐渐缩小,市场结构性的调整已经开始。
  
  我国是全球有机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规模最大的市场。整体产业的发展既要通过保持整体行业平稳较快增长为结构调整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又要通过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增长质量和效益。行业赢利增长将主要来自加大调整产品结构力度,开发一体化产品链,不断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协调产能增长与产品结构调整的关系,向上下游多品种、宽领域发展,增加产业绿色含量,加大产业向国际市场拓展的力度,努力走出符合世界有机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
  
  主要产品的工艺技术装备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有机化工原料整体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丙烯腈、干气制乙苯、PTA等国产化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但是部分产品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十二五”期间,有机原料行业将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强整体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具体来说,“十二五”期间,合成树脂应走提升式发展的道路,突出高端高附加值和差异化的特色。一是利用初级制品领域已积累的优势,保持适度发展,满足国内需求。二是充分依托现有优势企业优先发展国内紧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绿色生产工艺的产品。三是加大产品应用研发力度,提高服务水平。
  
  合成橡胶方面来说,“十二五”期间,原料将不再是制约合成橡胶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丁二烯、苯乙烯、乙烯、丙烯等合成橡胶原料的价格将处于高位运行,且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较大。未来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将导致合成橡胶市场价格的变化。合成橡胶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将得到高度重视。合成橡胶上游生产和下游产品应用相结合,向系列化、性能化和专用化发展,扩大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规模,增加产品附加值。通用合成胶将向高端和专用化方向发展,特种胶的市场更加成熟,发展条件日趋完善。
  
  石油巨头火红二季度
  
  中东局势扑朔迷离,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在动荡的大环境下跨国石油巨头却抓住有利时机,在二季度绽放出令人咋舌的良好业绩。
  
  2011年上半年绝对是个多事之年。一方面中东局势动荡引发全球石油市场大幅波动,油价创下两年来新高,平均维持在100美元/桶以上,甚至一度达到117美元/桶的高价。另一方面,受欧洲、美国两大债务危机的牵制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较为迟缓,疲软的经济环境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意愿,石油市场需求量大受影响。然而,就是在如此动荡不安的背景下,跨国石油巨头们却纷纷在二季度交上了一份无比红火的业绩报告。
  
  荷兰皇家壳牌公司的净利润几乎翻一番,由去年同期的43.9亿美元增至86.6亿美元,同比增长97%。埃克森美孚净利润达107亿美元,同比增长41%,创近三年来最高的单季利润。雪佛龙二季度利润增至54.1亿美元,同比增长两倍多。欧洲第三大石油生产商道达尔的二季度利润以美元计算,同比增加了7%。
  
  在已公布业绩报告的各大石油公司中,只有BP因计提应对墨西哥湾石油泄漏灾难所需费用而出现大幅亏损,净利润仅5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亏损172亿美元。
  
  高油价之功
  
  二季度,跨国石油巨头们荷包满满,创下金融风暴以来的最高纪录,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主要还是高油价之功。北京首创期货有限公司研发部能源化工研究员练异洞表示:“其实,从跨国石油公司公布的二季度业绩来看,主要石油公司的油气产量呈现出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趋势,但业绩还能有如此大幅度的增长,石油价格走高是最主要的原因。”
  
  壳牌所公布的财报显示,二季度勘探与开采业务利润增长85%至60.6亿美元,包括6.41亿美元的税收减免、衍生品对冲所得以及出售部分业务所得等一次性收入。如果摒除油价波动的影响,其业绩是略低于预期的。因为尽管壳牌在新项目积极进行投资,其在卡塔尔、尼日利亚和加拿大新增的一些油田总计带来了每天28.5万桶的产量,抵消了一些地区减产的不利影响,但当季产量还是下降了2%至每天305万桶。
  
  埃克森美孚的油气产量虽然较去年同期增长10%,相当于每天440万桶,但这一增长主要来自于天然气业务,原油产量仅达每天235.1万桶,较去年同期增加2.6万桶。由于天然气价格涨幅不大,因此专家分析认为,若非高油价拉动,埃克森美孚的业绩增长同样不及预期。
  
  此外,除了BP主要受到美国墨西哥湾油气产量下降的影响,二季度油气产量同比下降11%外,不少跨国石油公司都因为北非与中东动荡局势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产量下降。雪佛龙第二季度日产量从上年同期的275万桶降至269万桶;康菲石油公司平均每日原油产量下降9万桶至164万桶;意大利埃尼公司油气产量同比下降15%;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产量同比下降17%……
  
  的确是“福兮祸之所伏”。虽然,今年颇不稳定的北非与中东形势为跨国石油巨头的石油产量添了堵,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产油国不稳定的政局推高了国际油价,使它们从中受益更多。
  
  产业链之力
  
  综观2011年第二季度跨国石油公司的业绩报告,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还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即产业链条越完整,上中下游一体化程度越高,盈利情况也越好。“壳牌、美孚等这些比较大的跨国石油巨头将上游的石油勘探开发、中游的炼化以及下游的市场销售都凝成了一条比较顺畅的产业链条,各板块之间能相互促进发展,规避风险的能力比较强。”韩晓平认为,相比之下,康菲、道达尔之所以在二季度的净利润不太理想,就是因为资源控制量相对较小,一体化程度较低。
  
  今年上半年,壳牌将“瘦身”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毫不吝惜地出售了一些营利能力低下、不稳定的炼油和油品销售资产,并计划在2014年前投入1000亿美元巨资增加油气产量。收缩炼油业务和完全剥离该业务是两个概念,这是壳牌根据市场情况优化已有产业链的重要步骤。虽然,其炼油等下游业务调整后利润下滑了7%至10.8亿美元,但获得了不少一次性所得。高油价下,炼油企业普遍盈利较难,壳牌不仅完善产业链,而且优化配置产业链上的各项业务,通过战略调整最大限度避免了亏损,是值得其他石油公司借鉴的。
  
  在油价高企,国际炼油业务盈利有所下降的背景下,埃克森美孚在二季度的炼油业务盈利增长11%,至14亿美元。据了解,主要是得益于汽油、航空燃料、柴油及其他石化产品价格的上涨。韩晓平分析认为,埃克森美孚除了重视上游业务的发展外,也非常注重对炼油与化工业务的整合、优化,并能将中游的成本压力较好地通过下游销售板块进行消化、疏导,这也是比较科学而完善的产业链条的作用。
  
  据了解,埃克森美孚90%的化工业务与精炼厂相结合,利用共同基础设施,确保了该公司的每桶石油都得到了最佳利用,而且成本也削减很多。两方面的业务都要求经理们对运作细节全神贯注的关注,不断优化生产,所产出的产品附加值也较高,所以营利能力相应强一些。
  
  相比之下,道达尔、康菲等公司的炼油和化工业务或因产业链条不够完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营利能力较差,受油价波动影响十分明显,近年来持续低迷。基于“全球炼油行业已经触底,至少2012年之前炼油毛利难有显著提升”的判断,当前康菲公司已经提出,要剥离其炼油和营销业务,把它们合并到一个新的业务中,提高炼油与市场营销业务的国际竞争力。
  
  可持续之道
  
  走过二季度,也就意味着走完了2011年上半年。从跨国石油公司二季度的业绩报告中不难发现它们接下来的业绩趋向及发展难点。要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确还需要费一番工夫,做一番变革。
  
  韩晓平认为,欧美两大债务危机是目前市场所关注的重点。对于国际油市而言,这也意味着更大的危机,跨国石油公司或因油价涨跌两难的影响,蒙受巨大损失。
  
  练异洞也分析说,从二季度跨国石油公司的业绩中能明显看出,不少企业的油气产量出现了下滑,部分企业虽然扩大了自身的业务覆盖范围,但油气产量增长仍然比较缓慢。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也加快了到海外市场找油、找气的步伐。僧多粥少,各石油需求国的激烈竞争使跨国石油巨头已有项目产量递减的同时,新增项目产量难以较快跟进。另一方面,那些油气生产国政府逐步增强了对油气等稀缺资源的控制力,增加了跨国石油公司采油、采气,并从中获利的难度。“这种形势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会愈加明显,跨国石油巨头们会面临更大的挑战。”练异洞说。
  
  练异洞认为,鉴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跨国石油公司会根据自身优势来重新审视已有的发展战略。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可能会对现有业务在行业内进行重新洗牌,不排除大型跨国石油公司走向联合或者相互持股的可能。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