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火电主业

【中国能源报】火电主业亏损发电企业“进军”海外增收益

2011-09-21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9月13日,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投)与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美国铝业签订合作意向书,计划成立高端铝加工项目合资企业。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表示,希望双方在高端铝加工、海外项目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9月13日,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投)与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美国铝业签订合作意向书,计划成立高端铝加工项目合资企业。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表示,希望双方在高端铝加工、海外项目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之前的9月7号,国内另外一家发电巨头——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的捷宁斯卡娅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电站项目,经过长达1年的准备之后,在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州正式开工。这是中俄两国第一个大型电源合作项目。


  
  不仅是这两家企业,包括华能、大唐、国电在内的发电企业,在目前国内电力市场陷入困境的时刻,纷纷“进军”国外,努力开拓海外市场,试图以国外项目来缓解国内经营的巨大压力。
  
  重压之下的“开拓之举”
  
  “从发电集团本身来看,由于国内电价体系扭曲,企业经营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当前央企也有做大做强的客观愿望,所以这些发电企业进军海外也是顺应形势。”国网能源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的张树伟表示。
  
  由于国内电价体制变革步履维艰,电煤价格日益高涨,导致以火电为主营业务的发电集团经营更加艰难。根据中电联统计,1-7月份,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公司电力业务合计亏损74.6亿元,同比增亏82.7亿元。其中,火电业务亏损180.9亿元,同比增亏113亿元。
  
  而五大发电集团平均超过85%以上的负债率,更迫使其不得不四处寻找出路,来适当降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在这种形势下,海外业务成为了发电企业的新赢利点。
  
  “自电力体制改革后,发电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优良的电源点不断减少,发电企业竞争压力加大,希望从海外市场寻找新的机会。”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对本报记者说,“而且电煤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不合理的电力机制造成发电企业亏损严重,盈利空间大幅缩小,这也是发电企业积极‘走出去’的重要原因。低迷的电力市场客观上加剧了这一进程。”
  
  华电集团公司国际合作部主任傅维雄认同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国内发电企业面临着同行竞争白热化,产品和业务的同质化现象十分明显,并且全行业效益不佳、利润极不稳定、负债率居高不下等困境。
  
  所以,在国内处于“弱势群体”、煤炭始终是制约瓶颈、政府的直接扶助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相对于国内不利的电力环境,国外电力市场在发展程度、能源、资源项目机会远多于国内,而且由于发电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化发展,在人才、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有了一定积累,已经初步具备竞争实力,所以“进军”海外也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成绩之下依然存在问题
  
  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上,尽管发电公司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依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首的华能集团在这方面成绩显著。2008年,华能集团成功收购新加坡大士能源、澳洲电力公司等股权,2011年4月,与粤电集团通过双方合资公司——海外国际兴业公司,以12.32亿美元的股权价值收购印度GMR集团在全球电力公司(InterGen)中持有的50%股权。
  
  以华电集团为例,截至2010年华电系统已签约17项工程总承包合同,合同金额约36亿美元;签署10多项电厂承包运营项目,签约服务容量达1600万千瓦;进出口贸易在华电香港、华电煤业、华电工程等企业广泛展开,出口设备装备2600万美元,进口煤炭及物资33588万美元,合计约25亿元人民币。
  
  并且随着海外经验的增长,发电公司的业务也逐步拓宽,从原来的劳务合作逐步发展到工程总承包、运营维护、进出口贸易、项目投资以及资本运作。
  
  但成绩之下,并不能掩盖众多问题。
  
   “发电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说各个国家对电力行业的监管相对较为严格,尤其是直接参与发电的难度更高,这给国内发电企业走出去增加了难度。”宛学智介绍说。
  
  以美国为例,由于电力为其敏感资产,所以美国专门设置了《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和外国投资审委会来对相关问题进行审查,并且美国总统拥有否决权;在欧盟,由于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外资控股并购有极其严格的限制。
  
  “至于亚非拉等国家,尽管监管相对宽松,但是由于其市场化程度不是很高,导致了其政治风险、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张数伟对本报记者说。
  
  而这些只是发电企业所面临的众多困难中的一个而已,“走出去”管理制度和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支撑国际化战略的信息渠道和平台,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国际化管理机制不成熟,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领导;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缺乏国际性人才;国际投资和并购经验不足等都是发电企业在“走出去”中亟需解决的。
  
  “国外市场的环境与国内有较大区别,在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给国内的发电企业带来了困难。另外目前国内发电企业在国外参与的多是电厂建设、设备生产等方面的业务,经营范围也不够广泛。”宛学智这样认为。
  
  发展之路还漫长
  
  发电企业的海外之路并不是没有支撑。8月23日,为了进一步推进并规范中央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加速中央企业“走出去”步伐,商务部、国资委签署《协作备忘录》,其中针对“走出去”的盲目性,企业短期行为和过度竞争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而这只是“走出去”战略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后,国家积极推动企业对外发展的一系列举措之一。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总额达到2.85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为发电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资金支持。
  
  而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速,需要大量投资电力等基础设施,而许多发达国家由于电力体制改革后导致投资者投入不足,电力设施已经逐渐老化,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更新改造,这都为发电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我们依然面对很多问题。比如说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问题等,发电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盈利水平等。这个阶段还很漫长。”张数伟对本报记者说,“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
  
  以在国际市场比较活跃的华能集团为例,公司开展境外投资和股权并购起步晚,交易项目少,其海外资产额和海外收入占公司的比例还很低,而国际化成绩突出的主要国际同行新加坡能源公司,早在2008年其全部业务收入就达到30.28亿美元,其中海外业务收入为13.63亿美元,所占比例达到了45%;其全部利润为8.24亿美元,海外收入利润为3.71亿美元,比例也高达45%。
  
  “虽然说海外拓展是一个有效减少亏损的途径,但是由于海外营业收入在五大发电集团中的份额太小,所以想靠海外业务来扭转颓势的想法,在目前看来不切实际。”一位火电企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发电集团的亏损主要是定价机制扭曲,如果不对电价体制进行变革,发电集团一直亏损下去,海外市场也就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