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问题油 质量

【中国石油石化】“问题油”频现 “ 质量门”谁把?

2011-07-21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拥有岳阳楼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南岳阳市,因为近期的“问题油”事件又一次走进公众的视野。

  中化新网讯 要根治“问题油”这一顽症,除了在油品采购、检测、运输、流转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之外,还需要政府与企业携手努力,在制度建设、监管到位、标准和机制完善等方面打出有力的“组合拳”。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拥有岳阳楼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南岳阳市,因为近期的“问题油”事件又一次走进公众的视野。然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岳阳“问题油”事件还没有平息,还未公布最终调查结果之际,另一家石油巨头——中石油在内蒙古包头又传出疑似问题油事件。“问题油”已然成为困扰油品销售企业的一大通病,尤其是众多软硬件都不达标的民营油企。

  成品油质量屡出问题,严重影响了民众对国内油品的信心。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汽车故障中有6%是由油品问题直接引起的,有50%是由燃油质量间接引发的。不久前河北省质监局组织的一次对全省汽油产品的监督抽查,结果让人忧心忡忡,产品抽查合格率仅为70%。3成产品不合格,说明油品质量问题普遍且严重。

  面对接踵而至的“问题油”事件,需要反省的绝不仅仅是企业。为什么一次次地采取各种严厉措施之后,“问题油”仍是阴魂不散?

  监管缺位

  岳阳“问题油”事件出来以后,中国石化高度重视,采取了立刻封存油品并送检;从中国石化炼厂调入自产油品,保障岳阳市场供应;迅速成立投诉处理机构、分批次免费清洗“问题油”车辆的油路和更换相关零配件;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彻查问题油来源和供应商责任等一系列举措。

  中国石化作为国内最大的成品油销售企业,尚不可完全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占全国加油站数量一半左右的民营加油站质量问题更是难以确保。这也是人们质疑监管缺位的关键点。

  实际上,据岳阳当地媒体介绍,“问题油”早在5月上旬就初现端倪。一直到5月底,当地公安机关才介入调查。从最初出现传闻,到最终被证实消息可靠,这其间过去了20多天。而这只是政府监管缺位的一个侧面。

  目前来看,国内油品质量监管机制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有些力不从心。当前对成品油质量监管负主要责任的为工商部门和质监部门。质监部门对于已经进入流通环节的成品油没有监管权限,实际能监管到的更多只是加油站的计量部分。工商部门对进入流通领域的油品质量负有监管职责,但却缺乏相关检测设备与技术。需要检测时,必须与质监部门合作,这样做的结果是工商部门唯一能控制的就是经销商的主体资格问题。职能交叉实际上造成了政府监管的空白地带。

  特别是近年调和油大量出现,成为监管的重要盲区,因为调和油基本都为 民营企业调和,生产过程是否逃避国家燃油税,生产条件、质量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要求,都是下一步行业监管的重点领域。

  记者专门向国家工商总局、北京市工商局和北京市质监局求证时了解到,在国家工商总局的机构设置中,油品监管隶属于市场监管司,该司负责除食品、药品等之外的几乎所有市场流通商品的监管。在北京市质监局和工商局的设置中,油品也隶属于一个市场监管处监管。相较于近年来受关注更多的食品有三个专门处室负责监管,油品监管淹没于成千上万的市场流通商品监管之中,多少有点“落寞”。据北京市质监局市场监管处工作人员介绍,质监局实际上只负责北京地区燕山石化的质量安全问题,市场流通领域的油品质量问题实际上由北京市工商局负责。

  另外,在成品油质量监测过程中,各地工商机关普遍采用阶段性选择性抽检方式,即集中一段时间,选取一部分成品油经销企业进行抽检。据北京市工商局重商分局主管成品油监管工作的夏科长介绍,相比其他省份,北京专门设置了重要商品分局,以加强对油品等重要商品的监管,但由于人力、物力有限,也只是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市大抽检,在1000多家加油站中随机抽取200家左右进行抽检,抽检站尽量覆盖外资、国有、民营三种类型,抽完样后送到专门认证检测机构检测。夏科长告诉记者,北京的油品管理一直较为规范,抽检合格率能达到95%以上。而据记者了解,在其他一些省市,即使是这种随机抽检,合格率也在80%以下。

  随机抽检方式具有便于安排、监测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之处。比如,部分成品油经销企业通过与执法人员拉关系,逃避抽检。一些成品油经销企业通过各种关系,采用各种手段对执法人员施加影响。一旦具有决定权的执法人员怀有私心杂念,对关系户总不予抽检,对非关系户则几乎每次抽检,很容易在监管和执法方面出现问题。实行阶段性选择抽检,还容易使成品油经营企业形成“一次抽检,数年无忧”的错误认识,从而疏于质量管理。

  针对这些弊病,业内人士建议,要切实引导成品油经销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同时工商机关应尽快调整成品油质量监测方法,将阶段性选择抽检与全年普检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并尽可能多地实行全年普检。

  德衡律师集团律师张兴宽建议,成品油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杜绝不合格油品在市场上流通。抽检要履行法定程序,送检及检测过程要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加强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加大对市场监管部门和检测部门的设备和人力投入。理顺监管体制,质量管理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要分开运行,避免行政干预的“潜规则”。

  除了加强政府监管和企业自身监管之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认为,还应该加强第三方机构的监管。“现在企业内部监管和政府监管都还有待完善,很多时候国家把一些监管工作委托给了石油企业及其下属机构,相当于自己监管自己,自然容易出问题。因此非常需要一个具有完善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充足的资金,能独立自主地完成监管工作的机构,现在国内基本没有,亟待建立。”查道炯说。

  标准尴尬

  油品初检、复检均合乎国家汽油标准却造成汽车故障,岳阳“问题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标本”——这批汽油符合国家检测18项主要标准,却不适合汽车的“肠胃”。

  岳阳“问题油”疑为标准之外某项化学成分所致,但这个化学成分是什么,至今没有检测出来。与此相类似,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食品添加物,原先被排除在国家标准之外,没有相关检测程序,所谓食品“符合国家标准”,只是被列入检测范围的指标符合标准,没有列入检测范围的有害添加物,直到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才可能“现形”。

  实际上,早在2004年我国就制定了添加剂市场准入制度,对添加剂的种类、使用量等均有明确规定。但近年来国内对石油的需求日益旺盛,使我国面临巨大的能源保障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市场上成品油的来源提供了多种生存空间。成品油来源参差不齐,含有的添加剂也就各不相同,一些在不容许使用范围内的添加剂,借机被大量添加到成品油中。

  “一些不法厂商通过掺杂使假、不按比例添加以及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添加剂等行为谋取利益。”中投顾问能源分析师周修杰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以前的管理制度、规范和标准已逐渐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标准应该与时俱进。“调和油品主要看两个因素:成本和达标。为达到标准,加入添加剂进行调和是常态,在这个基础上则要尽量降低成本。但现在市面上的添加剂种类较多,这就容易造成油品质量问题和车辆隐患。此次事件也说明,现在油品质量和标准不断提升,添加剂种类也在不断增加,我们的标准和检测手段也应该及时修正。”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董秀成告诉记者。

  为何对汽车有影响的“问题”油,却还能通过检测,作为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相关单位这些年来一直承担着国内油品标准的研究修订工作,燃料油产品及添加剂研究室主任张永光告诉记者:“此次事件确实暴露了国内油品标准的漏洞,我们对此非常重视。如果确系标准检测漏洞,我们会尽快修改完善,避免再出现‘合格汽油’导致车辆故障的情况。”

  同时,专家指出,这次“问题油”导致汽车立即出现故障,但还有更多的符合国家检测标准但品质较差的汽柴油,并不会导致汽车马上出现故障,但会日积月累地一点点伤害汽车,油品标准的改进也应该覆盖这些方面。

  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认为,作为国内石化业的翘楚,中国石化在技术实力和人员配备方面都是国内最强的,更应肩负起这样的职责。“如果不是一些环节出现了问题,中国石化不应该犯这种低级失误,建议中国石化成立专门机构来研究和关注炼化行业最新动向,关注应该更超前,要求也应更高,并在公司检测环节体现出来”。姚达明表示,这样的高要求和前期投入最终带来的是长期良好的品牌形象。

  实际上,目前中国石化销售企业在国标GB17930检测指标基础上,又追加了6项检测指标。

  机制缺陷

  有一个形象对比,美国每年的成品油消费量达到八九亿吨,几乎是我国的两倍,欧盟的消费量也有七八亿吨,大大超过我国,为何很少爆出“问题油”事件?

  其实,无论是监管缺失、标准完善,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制度缺陷,国内的油品流通机制存在缺陷。

  此前,中国石化销售事业部曾向外公布了外采油从资质审查到政府抽检等八道检测程序,不可谓不严密;中国石化也曾多次加强内控体系建设,以保证市场供应质量不下降,苏树林任职期间更是提出了强三基、除四害,提出了“每一滴油都是承诺”,不可谓不重视。

  在周修杰看来,“问题油”事件的发生,归根到底是销售企业内控机制的问题,成品油销售吃紧可能是一个诱因,但不是根本因素。

  企业管理中,问责与权力密不可分。严格的问责制度,才能让责任“归位”,使监督“强硬”。否则,失职和渎职的相关人员并无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无法处理好权与责的关系,又怎能消“问题油”于萌芽?

  针对这种问题,中国石化的许多下属公司都推出了相应的改进举措,像山东石油分公司实行油品采购与保管分开,质量检验与监督管理分开,部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相互监督制约。通过此项举措,公司在2010年对25批次16283吨外采不合格油品做了退货处理,有效防止了“问题油”进入流通环节。

  此外有专家指出,近几年频出的“问题油”事件也折射出一个尴尬现状:就是优质油生产工艺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燃油税,而劣质油生产成本低,很多还存在偷逃燃油税的情况,劣质油的价格优势较为明显,受利益驱动,加之有关部门对劣质油品的生产和流通监管不力,造成市场上劣质油屡禁不止。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