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石油工业 石油

中国石油工业的60年

2009-08-22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从大庆勘探的成功,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失败,再到中石化以 72 亿美元成功收购 Addax 公司,找油 ” , 基本可以概括新中国石油工业的 60 年。

  某种意义上,石油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直接决定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速度和方向。中国石油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毫无可松懈的余地可留。

  从大庆勘探的成功,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失败,再到中石化以 72 亿美元成功收购 Addax 公司,找油 ” , 基本可以概括新中国石油工业的 60 年。如果说,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勘探石油资源是建立工业基础的迫切需要,那么,今天,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石油短缺约束,找油 ” 内涵上早已超越了单纯勘探资源的范畴,而涵盖了国际能源合作、技术创新、运用资本市场对冲石油资源短缺等等含义,也可以引申为崛起的中国不断寻找新的现代化动能。

  1971 年 12 月 19 日。纽约时报》一篇名为《王进喜式人物正在使中国前进》文章里说道:当尼克松总统于明年 2 月 21 日到北京去寻求同中国达成某种和解的时候,王进喜已经去世一年多时间了尼克松之所以要访问北京,多半是由于王进喜以及像他这样的其他中国人 …

  铁人,大庆,一度是新中国精神面貌的符号,而对于新中国的石油工业而言,这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起点。对于百业待兴的新中国工业,石油意味着一切。

  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大庆,大庆

  79 岁的张嘉兴老人居住在四川省遂宁市一个名叫 “ 二井沟 ” 石油小区里。

  这是 1958 年川中石油大会战时的女二井 ’ 旧址,后来又叫 ‘ 铁人井 ’ 王进喜亲自打的一口井。进四川之前,玉门油田我俩就是一个班的当时的王进喜还没有成为后来的铁人 ”

  现在大庆市世纪大道西端,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门口,立着王进喜手持刹把的高大塑像。这座城市、乃至中国石油产业的精神象征。

  如张嘉兴一般,每年都有 40 万人会来到这里,一起回首铁人和他所在那个难忘的时代。

  大庆本是东北一片荒原 —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将是未来的中国石油之城。当年日本人在入侵东北后,曾在大庆油田所在东北寻找了十年,直到战败,也未能发现油田。早在 20 世纪初,国际石油勘探界就给中国戴上了一顶 “ 贫油国 ” 帽子。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说,当时是进口 “ 洋油 ” 天下,美孚 ( Mobil 公司的商标遍布各地 ”

  新中国诞生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很快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所需石油 80 %至 90 %都依靠进口。石油紧缺成了当务之急。由于顶着贫油的帽子,中央一方面组织在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勘探,一方面已经在考虑探索人工合成石油的路子。

  1953 年底,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咨询。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中国地质的研究,运用其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向中央领导人分析了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大胆建议实施中国石油地质工作 “ 战略东移 ” 重大决策。

  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他观点,并根据他建议,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

  上世纪 50 年代勘探主要集中新疆、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50 年代末从西部转移到东部。松辽平原、渤海湾平原成了勘探的重点区域。大庆油田有限责任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林铁峰说。

  正是石油勘探重点战略的东移,让大庆、胜利、华北、辽河等一系列大型油田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荒原中的大庆命运也因之改变。

  1960 年 3 万名退伍军人和全国 37 个石油厂矿、院校的 4 万人在萨尔图誓师,拉开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

  4 年之后, 1964 年年底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王进喜代表全国工人发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的困难也不怕!王进喜的这首短诗,让整个大会堂掌声雷动,沸腾不已 …

  也正是此次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向世界宣告: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从此,中国石油工业甩掉了贫油 ” 帽子,工业学大庆 ” 成为响彻全国的口号。

  1978 年,中国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 1 亿吨,进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

  而从上世纪 60 年代至今,大庆油田始终致力于科技的自主创新、持续创新,逐步发展形成了一整套非均质多油层大型陆相砂岩油田的勘探开发地质理论及技术系列。大型陆相非均质砂岩油田勘探开发方面,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主导技术,这一点上我国在国际上是处于领先水平的林铁峰自豪地表示,由于自主技术的不断创新,大庆等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 50% 比国内外同类油田整整高出 15 个百分点。

  不是没有油,没有技术能力,也缺乏资金。

  艰难的转折:海上石油之路

  2009 年 7 月,中海油中期工作会议上,总经理傅成玉意气风发地透露,公司计划在 2009 年下半年和 2010 年加大收购海外油气资产的力度,态度将更为积极 ” 这时,中海油已经完全从三年前竞购优尼科的失败阴影中走了出来,而且底气十足。就在上一个财年,中海油实现销售收入 1983 亿元,集团总资产达到 4285 亿元。

  而回首三十多年前,中海油诞生之时,只有几十个人、几间简陋的办公室,加上四拼八凑而来的破烂家具。

  中海油的诞生是中国石油产业开始对外开放的第一次尝试。

  1978 年 3 月 26 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一场面向中央领导的特殊汇报会正在进行。此前一个月,石油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孙敬文带领着中国石油代表团刚从美国考察了 25 天归来。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开发我国海上石油资源,正是这场汇报会的主题内容。

  上世纪 70 年代,海上石油资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界最诱人的蛋糕。但中国的海上石油资源开发却处于真空状态。不是没有油,没有技术能力,也缺乏资金。

  如今已经 80 多岁的前石油部副部长秦文彩全程参与了考察和汇报过程。当时他身份正是中国石油公司 ” 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会后,中央做出了这样的决策 —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指定的海域,直接和外国石油公司建立商务关系,加快勘探开发我国海上石油资源。

  中国石油对外合作的步伐逐渐加快。 1979 年,石油部与西方 13 个国家 48 家石油公司签订了地球物理勘探协议。中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合作大幕开启。

  1982 年 2 月 15 日,周一。冬日阳光普照。一个写着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牌子悄然挂在北京长安街 31 号的一幢三层小楼门口。

  从学习到模仿再到自主创新,中海油的现代化进程正是中国石油能源产业 “ 科技领先战略 ” 最直接体现。规模有多大只是结果,自主科技创新才是中海油的核心竞争力。中海油研究中心李清平博士表示,即使在开发难度很大的稠油开采领域,中海油的单井日产量可从 50 方提高到 108 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不要管窝不窝了还是集中精力抓工作,其他问题以后再说。

  体制革命:另一场战役

  中海油成立一年之后,另一中国石油行业的巨人中石化诞生。

  这一次走上前台的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的陈锦华。此之前,全国石油化工企业因体制分割,资源无法形成共享。中央的支持下,上海高桥地区的石油化工企业率先进行联合试点。将原本分属几个部的石油、化工、热电、石油研究机构等部门联合重组,形成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大型联合经济体。主刀上海高桥石油和石化产业联合的正是陈锦华。

  1983 年初,陈锦华从上海调至北京,受命组建中国石化总公司。筹办之初, 100 多个工作人员临时办公地点是向燕山石化借的一个几百平方米的二层楼房子。筹备小组的人说:不要管窝不窝了还是集中精力抓工作,其他问题以后再说。中石化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将全国原来分属石油部、化工部、纺织部等部门管理的炼油、石油化工和化纤等 39 个大中型企业高度地联合起来,实行集中领导,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反而更加深刻地持续下去。为了更好地实行政企分开,国务院机构改革拉开了大幕。包括石油部在内的中国能源产业四大部门成为改革的重点对象。

  1988 年 4 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改革方案》决定把石油部改建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并将所属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分立。同年 9 月 17 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成立。自此,中国石油工业基本形成以陆上、海洋、石化三大公司为基础,分工较为明确,各自独立经营的格局。

  1998 年中央决定实施石油石化战略大重组,通过行政性资产划拨和互换,将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石化总公司改组为两个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实现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三大石油公司基本实现了从政府向企业的转变,为后来两大集团内部重组和上市奠定了基础。

  1999 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油按照 “ 主业与辅业分离、优良资产与不良资产分离、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分离 ” 原则,开展企业内部重组,组建了各自的股份公司。 2000 年和 2001 年,三家股份公司先后在海外成功上市,成功走上国际资本市场的大舞台。

  这是 20 世纪秘鲁石油界的最大新闻。

  走出去:三个巨头一台戏

  苍茫的非洲大地上,来自大庆油田的闵志滨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年。这里运行着一个中石油在海外最大的油田 — 年产原油 1000 万吨的苏丹项目法鲁赤 ( Paloug 油田。油田担任现场监督的闵志滨忙碌的身影正是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石油企业 “ 走出去 ” 战略最形象的诠释。

  从建国到甩掉 “ 贫油国 ” 帽子,中国用了 15 年的时间。但仅仅在甩掉这顶帽子 30 年后, 1993 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再度变成了石油进口国。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工业血脉,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成为飞速发展中的中国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走出去 ” 开始逐步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战略诉求。中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化战略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摸索着迈开了脚步。

  中石油率先迈出了走出去 ” 第一步。

  1993 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获得了加拿大北瑞宁油田的参股权。当年 7 月 15 日,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桶海外石油在该油田产生。中国石油人第一次站在国际石油舞台上。

  同年,秘鲁塔拉拉油田 6 7 区获得了开发项目操作权。塔拉拉油田已有 120 年的历史,世界上最早开发的油田之一,属于复杂断块油田,生产高峰期早已过了半个多世纪,被西方石油公司认为已到废弃的边缘。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百年油田,中国石油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用三年时间,把这个接手时只有年产 8 万吨的油田提高到年产 32 万吨。当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秘鲁塔拉拉六区钻探的 4226 井获得日产 3302 桶高产油气流时,秘鲁报纸评论说,这是 20 世纪秘鲁石油界的最大新闻。

  其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先后在加拿大、委内瑞拉、秘鲁、俄罗斯、苏丹等国设立了子公司或代表机构。其后中国石油集团又在苏丹、中亚项目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总经理陈耕看来,中国石油企业 “ 走出去 ” 国际化经营战略,一则是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另一个则是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

  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三个巨头一台戏。国际舞台上,中国石油工业海外业务已遍及全球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其他行业相比,石油已经成为中国 “ 走出去 ” 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领域。

  中国人制造为全世界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也正从全世界得到源源不断的营养。

  记者手记 VIEW

  现代化的血液

  对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经济而言,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石油都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人均 GDP 从 1000 美元到 1 万美元阶段,石油需求无一例外地急速增加。现代化、规模化工业的建立,必须有足够的石油去运转整个系统,石油支撑下的陆海空运输体系,石化工业体系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其地位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尚没有其他资源可以接替。虽然经历 60 年的发展,中国石油产业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石油能源的瓶颈之忧仍将是不能不长期面对的问题,短缺的石油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要解决这一问题,从技术角度来讲,确保石油供应有多种战略选择。但其中最基础的一个必然是坚持目前中国石油产业正在进行的石油科技现代化之路。

  从李四光、王进喜时代开始中国石油产业的创新之路,今天依旧薪火相传。现代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着中国石油加工、转换和利用效率。目前这一条道路仍将持续走下去。按照国家的规划,除了提升常规石油开采技术和效率外,中国石油产业将对重质油、焦油砂、油页岩等非常规石油的开采展开深入研究。估计到 2050 年,中国非常规石油的产量将超过常规石油,以弥补中国石油能源的不足。考虑到石油勘探开发费用日趋增高,国家应在勘探开发上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基础性、公益型勘探,同时支持企业加大勘探开发资金投入。同时抓紧已经国务院批准的炼油项目建设,做好对部分炼油企业的改扩建工作,提高炼油水平和能力。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