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风电 风力发电

中国风电大跃进

2009-03-04 中国能源投资网
 

  据专家介绍,中国打算用十年时间,将自己的风电装机容量扩容十倍。

  这里面隐含着怎样的潜台词,是什么支撑着如此大胆的扩张,前路又有什么样的挑战与难题?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主推新能源的动作,让徐锭明看着有点着急。

  “奥巴马利用经济低迷的时机,大力发展新能源,如果他们成功了,未来的能源格局将被美国所主导。”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局长徐锭明对表示,不管是太阳能,还是风能,这些新能源都是全球共享的,“你无法独占它,只有科技才能利用它。”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油气、煤炭等常规石化能源可能将不再是群雄逐鹿的焦点,相对应的,随着新能源替代常规能源历史进程的推进,谁掌握了先进的新能源设备和技术,谁就拥有能源领域的话语权。

  备受推崇的能源“新贵”

  要想发展新能源科技,就要先培育好新能源市场。一个稳定的国内市场可以为新能源制造企业提供必需的产品检测基地,以便确定其技术类型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市场,为其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提供保障。

  到了今年2月,中国能源系统时隔17年后重新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新能源尤其是核电和风电的发展,便迅速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2009年新开工和核准的核电装机容量达到840万千瓦,接近目前中国正在运行的核电站总装机容量(900万千瓦)。

  相比之下,官方对风电发展期望更高。规划中,至2020年,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有望突破1亿千瓦——比5个三峡工程还要多!

  “风电是目前最具有竞争力、最可能实现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品种。”谈起风电之所以技压群芳,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能源品种,周凤起解释道,“太阳能目前还太贵,生物质能的产业化还很落后。”

  周凤起是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现在在中国政府、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设立的“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管理办公室”担任执行主任。

  当然,不可忽视的因素还包括,中国风能不仅储量巨大,而且分布广泛。中国的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风能非常丰富。

  根据2006年中国气象局第三次风能资源评估的结果,位于亚洲季风带的中国,其陆上离地面10米高度处,风能资源理论储量约为43亿千瓦,而技术可开发量达到3亿千瓦左右——想想吧,15个三峡工程,如果风机没有竖起来,风就白白吹走了。

  而在“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作为无污染绿色能源,风电也已成为最广泛、最有效地应对能源问题的办法之一。

  有人做过统计,如果按年发电2000小时来计算,2008年已建成的风电机组今后每年可提供244亿度环保电能。相对于火力发电,因其生产中不消耗煤炭,也不产生任何污染,按同等发电量计算,每年可节约744万吨标准煤,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9万吨、二氧化碳1585万吨、二氧化硫7.1万吨、氮氧化物29.9万吨。

  在对比同样被认为清洁的太阳能和风能时,中国能源研究会新能源专委会副主任胡成春笑着提醒记者说:“别忘了太阳能只有大晴天才有效,而风电机可是不管白天黑夜刮风阴天都能发电哦。”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对风能的偏爱。

  风电大跃进

  其实,在规划如此庞大的风电建设计划之前,中国已经连续四年实现风电装机容量的翻番增长了,不可谓没有底气。

  2008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新增630万千瓦至1221万千瓦,第一次超越印度成为亚洲第一,在全球也已经排到了第四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

  而从发展势头上看,全球只有美国和中国在发展风电上一副“不遗余力”的姿态,以至于国际风能理事会发表文章认为,未来的风能发展将呈现中美“双雄争霸”的局面。

  可以想象,中国这个“风电全球老四”也不会当太久,中国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委员会秘书长李俊峰表示,2009年,中国的风电新增容量很可能仍以接近翻番的速度增长,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

  如此快速的发展很难让人想象,仅仅一年半前(2007年8月),中国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中,2010年规划的装机容量只有目前的一半不到(500万千瓦),而2020年的规划也仅为3000万千瓦。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的预测,3000万千瓦最快明年就可实现,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将在明年一举超越德国和西班牙,而且还将提前10年实现《规划》目标。

  技术瓶颈待突破

  近年来,国内企业进步神速,在国内市场份额也节节攀升。根据《市场报》报道,2009年中国在建的1000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中,国产装机市场占有率将达55.4%,而2003年时这个数字只有15.3%。

  现代风电机组正在日益向大容量发展。大容量机组不仅发电量更高,而且发电成本较低。同样规模的风电场,如果应用大容量机组,能够利用更高处的风能资源,还可以减少机组台数,相应的运输、安装、电缆连接等成本也会降低。

  但设备大型化的产业趋势,却成为了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难以承载之重”。

  “2兆瓦(即2000千瓦)以上的机组,国内厂商基本无法生产。”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凤起无奈地说,作为工业后进国家,生产工艺和装备制造能力还有待提高,是中国新能源相关制造业落后于先进国家的原因。

  3月,总部设在沈阳的第一能源公司(A-power)正计划组装第一台世界上可量产的最大风电机(2.7兆瓦)(世界上最大的风电机组为4.2兆瓦,但并未实现量产),但遗憾的是,该公司首席运营官林申告诉记者,这个连叶片加塔筒加在一起有三四十层楼高的庞然大物,却没有一个零件来自国内生产。

  这是许多国内企业的运作模式,他们通过支付技术转让费购进全套制造技术、与国外公司合资生产、与国外设计公司联合开发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上自主研究试制,试图迅速追赶外国先进公司。

  其实,作为国家科研课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开始研制几种并网型风电机组,功率从18千瓦到200千瓦不等,但由于研制周期长,赶不上市场需求,最终未能转化成商品。如国家曾经拨款研制过两种型号的200千瓦样机,还未及商品化,市场上的主导产品已发展为600千瓦机组。

  由于核心技术在国外,如何及时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并消化吸收国产化,也成为中国风电制造企业求生存的当务之急。有研究表明,经国产化的风电机组,价格可比同类型进口机组降低 10%~20%。

  “但很多核心技术引进不来,只能靠自己开发。”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介绍,至今中国未能像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一样,建立起专业的国家级新能源研究机构,高校学科设置也未跟上新能源高速发展的趋势,“从总体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加大投资。”

  法规配套面临挑战

  而对周凤起而言,他担心的是另一个问题。

  随着中国风电的持续发展,10年后中国可能拥有上亿千瓦当量的风电机组,而“靠天办事”的风电却有着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再加上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通常远离风电负荷中心,大型风电项目通常建立在电网薄弱的边缘地区,凡此种种,都给风电并入电网,以及其后的调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上亿千瓦,是人类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风电容量,如何与这么大容量的不稳定电力进行配套,是未来电网建设的一个挑战。”周凤起说。

  如果说电网配套还是一个技术问题的话,那么,与风电发展相关的法规配套问题,则是一个市场问题。处理不慎,可能全盘皆输。

  为了扶持本土风机产业,国家发改委曾出台文件,要求风电场建设中风电设备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

  但这一政策并未扭转外资企业主导中国风电设备的局面,国际风电制造巨头纷纷在华建厂,以适应政策需求。这样的“国产化”,并没有将核心技术送到中国人手中。

  在另一方面,企业投资风电项目是否盈利,主要取决于电价水平。风电上网电价目前是由政策决定的。2006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办法》规定:“风力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电价标准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按照招标形成的价格确定。”

  据周凤起介绍,虽然各地风电上网价格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比火电高50%左右,高出的部分由国家财政补贴。

  不过,有媒体报道,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招标电价和审批电价并行,风电项目招标时,企业投标互相杀价,喊出了亏本价,以致最后形成的上网电价过低,使得大多数项目不能盈利。企业对此的说法是,看好风电产业的长远发展,规模上来了,技术成熟了,成本一定会降低。

  这种盲目的乐观很容易让人想起2001年以前的互联网泡沫,一个找不到盈利模式的行业,如何支撑将来的长远发展?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