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电力

电力行业2008年焦点回放

2009-02-23 中国能源投资网
 

  2008年1月30日,党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内容是立足强农惠农,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自2006年8月起,国家电网公司就启动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2007年,“百千万”工程被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这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电气化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以这个文件作指导,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步伐。截至2008年9月底,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123个、电气化乡(镇)1742个、电气化村33230个。

  与此同时,南方电网公司进一步践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积极落实“十一五”县级电网规划,将农村配电网建设纳入规范的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农村配电网的建设管理。2008年第四季度,南方电网公司增加安排农网完善工程投资15.61亿元。

  编辑点评:30年间,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民的用电需求与日俱增,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稳定、充足的电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无疑为农民实现“用好电”的梦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为民造福的民心工程,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机会,也是企业自觉履行的社会责任。2006年,浙江海宁被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供电模式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唯一的试点单位,2008年4月完成了试点工作,并首家通过国家电网公司课题总项目组验收。“海宁模式”提供了“一个主导、五项结合”的集农村中低压电网建设、运行管理、供电服务等综合性的示范经验。“海宁模式”的出现和推广,无论对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还是农电工作来说,都是一种质的飞跃。

  2008年已经过去,虽然成绩斐然,但是,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抗冰保电

  事件回放:2008年1月中旬至3月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凝冻灾害,电力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3个省(区、市)的电力系统运行受到严重影响,全国因灾停运电力线路36740条,因灾停运变电站2018座,110千伏~500千伏线路因灾倒塔8381基,造成全国170个县停电,停电范围涉及3330多万户约1.1亿人口。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果断决策,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并提出了“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的工作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电力抗灾抢险第一线,考察指导抗冰保电工作,看望慰问电力抢险救灾干部员工和家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电力行业广大干部员工,增强了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统一领导,抢修电网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电力企业紧急启动应急方案,各级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动员和调集各方面力量,积极投入抗冰保电战斗中。

  在这次抗冰保电期间,共有40余万电力员工,几十万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奋战在抢险抗灾第一线,以坚定的信念、高昂的斗志和无限的激情与冰雪展开了艰苦斗争。他们放弃了春节与家人的团聚,奋战在崇山峻岭和冰天雪地里;他们在凛冽寒风中,登上五六十米高的铁塔,铲冰除雪,昼夜劳作,奋勇抢险。为了尽快恢复供电,他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重新立起一座座铁塔,架起一条条银线,抢运出一车车电煤,书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