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经济 风电

经济高增长助力 风电有待国产化

2008-03-18 中国能源投资网
 

  “爆发。”面对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专委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和金风科技副总裁王相明都用了这个词来形容中国风电2007年的发展速度。

  3月14日,本报记者从中国 风电设备制造业产业化发展国际论坛获悉,2007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328万千瓦,增长率达到147%,提前三年超额20%实现了2010年5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目标。

  而风电“大跃进”也撬动了庞大的风电设备市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指出:“按目前的发展趋势,我国以后每年国内风电设备市场保守估计也在250亿元以上。”

  “高增长”推力

  截至2007年底,全国累计安装风电机组6458台,装机589万千瓦,继续位居世界第五,但在增长量上,仅次于美国和西班牙,成为世界风电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王仲颖分析,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而能源供应将面临严峻考验:煤炭供应有其瓶颈且有环境压力,而水电又将在2020年开发完毕,这就给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且我国也具有大规模发展风能的资源基础。

  为此,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扶持风电发展的政策。除此之外,王仲颖还透露,“目前相关部门正加快建立风电发电并网、非竞争性固定上网电价、费用分担以及发电配额等制度,并继续改革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政策。”

  特许权招标项目的开展是风电装机容量快速提升的原因之一。据记者了解,采用特许权招标的项目装机规模比一般项目都要大,且国家在立项前已完成项目的前期工作。迄今开展的五期风电特许权招标共15个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330万千瓦。

  但招标电价偏低一直是外界批评的焦点,施鹏飞指出:“特许权招标经过五年的发展,目前定价已趋于合理。”此前,由于实行“价低者得”的竞标方案,而竞标者又往往是以取得项目抢占优质资源为出发点,而不是以项目投资收益为出发点,导致竞标价格偏离合理水平。

  为何宁愿亏本也想夺得特许权招标项目?施鹏飞认为:“目前,各电力集团热衷投资风电主要还是在为完成新能源发电配额储备装机容量,经济利益反而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施鹏飞早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有意要求装机容量超过500万千瓦发电投资商在2010年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配额达到3%,2020年达到8%。“而由于生物质能发电目前发展并不顺利,所以各大发电集团把这部分指标押在风电上。”

  而除电价偏低有可能导致发电企业无法赢利之外,施鹏飞还指出我国风电发展存在的其它风险。第一,风能评估没到位,有些项目没开展足够的前期工作;第二,跟电网没充分协调,电网建设滞后导致电无法外送;第三就是设备质量存在隐忧。

  国产化待考

  风电快速发展带动了风电设备产业火热,王仲颖指出:“按目前的发展趋势,我国以后每年国内风电设备市场保守估计也在250亿元以上。”

  国家规定风电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这给国内装备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进入风电整机制造市场的企业已达到40多家,而2004年之前,我国仅有6家整机制造企业。

  2007年9月,国家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到,要通过大规模的风电开发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实现风电设备制造自主化。王仲颖指出:“国产机组在每年国内新增市场的份额逐步增加,2007年达到56%,首次超过进口机组。”2007年金风科技占据了国内1/4的市场份额,其次是华锐占据20%。

  风电迅猛发展给风电设备产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被认为给这一行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施鹏飞告诉记者,“有些样机还没经过严格试验就大批量生产,两三年后很多风电场肯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而中国农机协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祁和生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有些产品还没有安装,就已经有定单了,它没有经过一个逐步的完善的过程,这对我国风电设备的发展是不利的。”

  王仲颖也认为,目前我国风电产业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问题包括核心技术水平偏弱、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平衡、行业缺乏总体发展战略、深度协作和资源整合等。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3月14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认为:当前我国风能产业仍处于成长的初期,大多数企业关键技术还处于消化、吸收或者完善的阶段,为鼓励开发商选择国产设备,可以考虑在电价上进行适度优惠;另外落实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风能技术研发,给予风能企业一定的税收和信贷优惠;同时继续通过特许权项目和风电设备捆绑式招标为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创造必要的市场份额。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