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将助推电企竞争力
一、电力企业竞争格局形成,八大措施提升企业竞争力
1、电力行业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电企业市场由五大发电集团、其它中央发电企业、地方发电企业、民营及外资发电企业组成。目前,电力行业在政治、经济和产业发展环境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发电企业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2006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格局,对电力的需求持续增长,为电力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大用户直供电为发电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渠道。节能降耗、减排、“上大压小”、加快关停小火电等,使得不同规模的发电企业面临着不同 的影响。赛迪顾问认为:发电企业的竞争伴随着电力市场的完善必将愈演愈烈,企业要获得竞争的优势,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2、两方面因素影响电力企业竞争力
赛迪顾问研究认为:电力企业竞争力由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构成。现实竞争力包括生产成本控制能力、发电能力和营销能力,主要受到生产成本控制过程、安全可靠发电、技术与设备的先进程度以及营销过程等直接因素的影响。而企业所面临的制度基础,经营资源,技术状况和组织能力等因素将间接影响企业制度、资源、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这些因素将形成电力企业的潜在竞争优势。
3、八大竞争策略提高电力企业竞争力
赛迪顾问通过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电力企业提升竞争力有八条措施。
(1)完善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布局主要是对产业链进行延伸、扩展,使发电企业业务构成从单一的发电业务向其他业务扩展。实施产业布局扩展的方式包括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同心多元化,即向上下游和相关产业延伸,通过多元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
(2)推进技术创新,增强技术能力:技术创新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环保技术、信息管理技术。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以增强发电企业的技术能力,以提高竞争能力。
(3)优化管控模式,提高经营效益:通过对发电企业运营管理进行改革,实施发电的专业化,对电厂运行、检修、维护实施分离,进行专业化管理,对非核心业务实施外包,提高专业性,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4)加强市场营销,提高企业效益:销售电力、热力产品是电力企业收入、利润的来源,在市场化条件下,优化上网竞价策略、快速响应市场,开展大用户直供,是电力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方面。
(5)提高运营效率,控制企业成本: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应用信息系统,控制工程造价、加强燃料过程管理、改革物资管理模式、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降低维护成本,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将有利于降低电力企业运营成本。
(6)优化人力资源,培养人才队伍: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建立人力资源总体目标、推动人才流动机制创新、建设企业专业人才队伍,将促进企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7)完善企业制度,优化发展环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为企业的长治久安奠定发展基础。
(8)建设企业文化,树立竞争意识: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潜在驱动力,为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需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竞争意识。
二、信息化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在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的措施中,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赛迪顾问认为,总体上,信息化对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促进业务和资源整合。
按照发电企业的业务和组织结构的特点分有三种类型:(1)五大发电集团:拥有三级业务和组织架构的集团型企业;(2)其他中央直属发电公司和区域性发电公司:拥有两级业务和组织架构的集团型企业,包括五大发电集团下属的分子公司、部分中央直属发电公司、地方发电公司;(3)发电企业,包括发电集团的基层电厂、地方及民营、外资的独立发电公司。其中第一、二类均属于集团型企业。
以下针对集团型企业和发电企业分析信息化提升竞争力的途径。
1、发电企业:实施信息一体化、提高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基层发电企业作为生产中心,需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根据发电企业生产运营特点,为提升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中采取下列措施。
(1)以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运行是发电企业生产的中心环节,生产管理的主要工作是设备的运行维护,设备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转是发电生产的基础,所以发电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设备管理。为降低发电生产的成本,应通过信息系统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维护,降低设备故障、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而降低成本。如采用EAM系统实现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使设备的使用率最高,风险率最低,维修费用最低,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从而达到资产的投资回报最大化。
(2)实施管控一体化,提高对生产运行状况、实时运行成本的掌控能力
在电力市场条件下,发电企业提高效益和竞争力的途径是优化系统运行性能,降低成本,在上网报价方面能够掌握发电生产运行的实时状态、掌握实时运行成本。从而对信息化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实施发电企业管控一体化系统,对发电设备运行实时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并进行实时的成本分析,为决定上网报价提供参考。目前可采取的应用模式是建设SIS系统和实时数据库,衔接过程控制层和管理信息层,实现管控一体化。
(3)实施生产运行与市场营销信息的集成,以快速响应电力市场
在电力市场运行成熟的情况下,发电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将是除生产管理之外的一项重要工作,电力产业的销售是企业收入的来源。所以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生产运行与市场营销的信息整合与集成,实现发电企业内外部信息互通,提高对电力市场的响应速度。根据电力市场供需情况,安排好发电计划,
2、集团型企业:构建统一信息平台,促进业务与资源整合
集团型发电企业总部主要行使战略管理、计划管理、集团管控的职能,对下属各发电企业履行管理职能。基层发电企业主要承担发电生产,基层发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参考上一节。
为提升集团的竞争力,集团层信息化建设以集团管控和业务、资源整合为主,优化集团的业务模式和内部资源配置。
(1)建设集团信息系统,提高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控能力
集团企业管控模式有财务管控、战略管控、经营管控,对下属企业管控的力度依次增强。不同发电集团针对不同下属企业采取不同的管控模式。
为提高发电集团的竞争力,需要加强集团管控的能力。针对上述第一种类型企业,集团总部主要对下属二级单位采取财务管控型或战略管控型模式,在这种管控模式下,需要借助信息平台对下属企业进行财务、计划执行的监控,跟踪下属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针对上述第二种类型企业,集团管理主要对下属企业采取战略管控或经营管控,需要借助信息平台对下属企业的业务过程进行管理,对业务过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两种情况下均需借助信息系统对下属企业实施相应的管控措施,以实现集团整体的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的业务效率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2)建设统一信息平台,促进业务整合,提高运作效率
在集团化发展模式下,发电集团普遍实行集团化运营、集约化管理,创新集团管理模式,如实施战略性物资的集中采购,设立区域性燃料公司负责燃料采购供应,改革物流管理方式,实施电子商务等,以优化集团的业务模式,提高竞争力。对信息化应用来说,为支持这种业务整合模式,需构建集团化信息系统,建立统一信息平台,通过业务流程和信息的一体化,建立企业集团内部纵横贯通的信息管理体系,为集团整体调控、决策分析提供支撑。
(3)整合信息资源,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发电集团实施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化,带来了业务幅度和组织管理幅度的增大,从而带来了管理的挑战。为此集团层面需要实时掌握各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经营状况,一方面为产业内部的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为产业间的协调、综合管理提供信息支持。通过构建集团化的信息平台,将能够有力的支持集团化、多业务的管理,为业务管理提供手段,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集团的竞争力。
最后,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发电企业应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深刻把握发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全面规划,有条理、有步骤、有重点的推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建立信息化建设考核评估机制,保障信息化产生效益。
- ·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中国电力行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中国微电网行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电力自动化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智能电网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电线电缆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潮汐发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水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4-2018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 ·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力行业季度监测报告
- ·中英59项协议共识清单公开 风电位...
- ·南方电网公司大力开展电动汽车业...
- ·煤炭行业现状:供需错配稳价难
- ·煤炭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加强自救
- ·“十三五”风电扩容 消纳将成“重...
- ·莱克·威奇公司将设计东南亚最大...
- ·海润光伏杨怀进:响应“一带一路...
- ·上网电价或在2015年年底迎年内二...
- ·美国上周天然气库存增幅低于分析...
- ·巴基斯坦石油公司利润缩水57%
- ·吴道洪的燃烧技术神话
- ·李嘉诚:华人首富的“超人”秘诀
- ·张志祥:钢铁首富与建龙钢铁帝国
- ·康宝华与“沈阳远大”的远大前程
- ·陈华书写京基地产史
- ·郭浩:打造中国第一农业品牌
- ·董增平:要做中国的西门子
- ·柳传志:中国企业家教父与“联想...
- ·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
- ·张轩松:“农改超”永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