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装机容量 电力

装机容量取得突破 扭转电力紧张局势

2007-10-30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电联昨日公布的前9月电力生产数据显示,夏季发、用电高峰已过。9月单月的发电量出现了环比下降,而用电量则连续两个月下降。此前中电联与电监会的报告均认为,今年夏季用电高峰期并没有出现往年困扰经济生产的“电荒”;在电力供应紧张得以缓解的同时,电能交易市场和电力资本市场的改革都在稳步进行。

    电力紧张局面扭转

    中电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 5月份以来,各地陆续进入夏季用电高峰,用电量逐月增长,6月用电环比增长仅为2%,到7月则达到10%。尽管用电量持续攀升、电网负荷不断上升,但今年未出现大规模电力供应不足现象。全国仅个别地区、个别时段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

    中电联秘书长王永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力行业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扭转了电力供应紧张局面,这是因为我国电力供应能力不断得到加强。2004年全国“电荒”较为明显的时候,城市用户由于缺电原因造成的停电时间平均达到9小时25分钟;2005年下降为6小时55分钟;2006年继续降为18分钟;今年上半年只有6分钟。“这表明全国性供电紧张形势得到了有效和明显的缓解。”

    数据显示,从2002年-2006年,我国电力装机实现了4亿千瓦、5亿千瓦、6亿千瓦三次大的标志性跨越。中电联预计,到今年底装机有望突破7亿千瓦。从发电量指标上来看,2002-2006年累计增加发电量110856.9亿千瓦时,平均每年增加2701.09亿千瓦时,年平均增长率为13.83%。

    电力改革迅速推进

    中电联认为,电力建设取得飞速进展,不仅是因为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条件下电力需求持续推动的结果,还与电力改革取得的巨大进展有关系。

    在电监会近期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自2002年3月国务院颁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以来,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给电力工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这场自2002年就开始逐步推进的电力改革包含多项内容,其中以电力市场体制改革和电价市场改革最为瞩目。

    电力体制市场化以2002年“厂网分开”为标志,以“引入竞争、打破垄断”为目的。随着五大集团业务各自开展,发电端一侧引入了竞争,第一阶段电力体制改革取得成效;而电价体制市场化、区域市场、电力竞价上网、大用户直购电等第二阶段目标正在稳步推进中。

    电监会认为,区域电力市场、大用户直购电等改革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了节能减排,减少了污染排放,提高了电力安全生产水平,促进了发电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形成了新的上网电价机制,强化了市场监管。

    与资本市场关系更密切

    “十六大”以来电力工业出现的飞速发展,原因之一在于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其中资本市场在这方面的作用“功不可没”。

    早在2004年由银河证券等单位举行的“投资中国论坛──电力行业与资本市场”研讨会上,就有信息表明,电力行业打算借助资本市场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

    时任电监会副主席邵秉仁当时在研讨会上说,应利用资本市场解决电力行业发展中资金不足等矛盾,把资本市场作为电力行业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国家电监会总会计师卢春泉则说:“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公司制改造、并购或买壳上市等资本运营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将推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从外在的信用联系走向内在的资本融合。”

    现在这一战略得到了切实的应用。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电力行业(按照申银万国分类标准)57家电力企业总市值达到12056亿元,接近两市总市值的二十分之一;上市电力企业从早期的20余家发展到如今的50余家。

    电监会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员认为,电力行业已经非常深刻地认识到资本运营的重要性,目前多家大型国有集团都将进一步借力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营,做大做强。

    电力行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用于投产新机组、扩大建设,是电力集团做大做强的一条捷径。近期国电电力、长江电力、国投电力等纷纷通过发行公司债、配股等多种新颖的资本手段,融集资金用于收购大股东机组和“920”资产。

    不论是中央五大发电集团的旗舰企业,还是地方政府所有的地方能源企业,电力行业是“资产注入与整体上市”的主旋律行业。据多方透露,电力集团“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的方式有三种:其一,将集团公司资产持续不断地注入到现有上市公司中,逐渐实现集团公司整体改制;其二,剥离不良资产与非主业资产到存续企业中,整合集团公司的主营优质资产整体上市;其三,集团公司以全部资产改制上市。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