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油价 机制

油价放开尚需机制配套

2015-10-24 中国能源投资网
 

  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中指出“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而距离《意见》发布仅一周的时间,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中央定价目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重新修订的《中央定价目录》,大幅缩减定价范围,政府定价项目与现行目录相比约减少80%左右。不过定价项目中并未提及成品油,仅在备注中提到“成品油价格暂按现行价格形成机制,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化适时调整”。

  接受导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成品油市场长期处于垄断格局,定价机制的完全放开不仅需要完善上游资源分配,更需要体制改革作为保证。成品油市场的改革任重道远,既要选对时机,也要循序渐进。

  仍有弊端

  导报记者注意到,《意见》全文中,“成品油”一词仅出现两次,一次是“特别是近年来,价格改革步伐大大加快,一大批商品和服务价格陆续放开,成品油、天然气、铁路运输等领域价格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另一次则是“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尽快全面理顺天然气价格,加快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有序放开上网电价和公益性以外的销售电价,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仅是一句“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已经足以让人无限遐想。

  实际上,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自1998年以来历经五次变革。历次的定价机制中,执行周期最短的不足两年,最长的周期接近8年。

  随着成品油市场定价机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成品油调整与国际的接轨程度越来越密切,同时调整周期的缩短,使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利润的分配也发生变化。2009年-2010年期间,当时的成品油定价机制陷入了“造成油荒的必要条件”的尴尬局面。在2013年新机制执行以来,有效降低了投机需求带来的成品油供应矛盾,“油荒”现象彻底消失。

  不过,在中宇资讯分析师高承莎看来,新定价机制运行两年半,其弊端多多少少有所显现。

  “原油挂靠油种未公开,机制运行的透明性不能得到保障,市场的可预测性难度较大;而且仍是以政府定价的方式进行,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定价仍挂靠国际原油价格,而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的话语权仍相对较弱;最重要的是,依据国内市场价格运行特点可以明显看出,批零价多数时间维持较大价差,导致中间企业参与的活跃度下降。”高承莎说。

  在隆众石化网分析师薛群看来,成品油价格放开最重要的是要与石油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结合,而《中央定价目录》的落实将会成为成品油价格改革中的重要一步。

  必然趋势

  薛群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成品油市场长期处于垄断的局面,中石油、中石化的地位岿然不动。石油及其制品作为能源战略物资,地位特殊,成品油的定价仍然属于政府定价、政府监管。从生产过程到销售过程,国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也远远高于社会企业。

  不过2014年,中石化率先推出引进民间资本,并迅速制定计划实施,这是我国成品油市场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年我国放开原油进口使用权及原油进口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这不仅意味着地方炼油企业将会获得优质原料,同样为成品油市场的改革做了铺垫。

  “但若想要成品油市场进一步市场化或者说完全市场化,以目前成品油行业的环境来看,仍将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而在此之前国家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铺垫。”高承莎表示,“虽然成品油完全市场化,价格由供需关系主导,从现在市场状态来看,实现难度较大,但价格完全放开并由市场做主,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