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天然气

欧债危机踩“刹车” 天然气供应压力仍不减

2012-01-09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一场突如其来的欧债危机,给中国爆发式发展的天然气市场踩了一脚急刹车。

        局部地区增速放缓

  一场突如其来的欧债危机,给中国爆发式发展的天然气市场踩了一脚急刹车。

  “没有想到需求会往下掉。之前一直是供应不上,为此公司还贴钱让一些客户自己去找高价气。现在突然发现需求没有预期增长得那么快。”苏州天然气管网公司副总经理沈永良说,进入11月后,当地几个工业园区的天然气用量增速突然放缓,一些外贸型企业的开工量大幅萎缩,甚至只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行。

  山东也面临类似问题。山东天然气销售公司的人士称,2011年公司原本计划销售30亿立方米天然气,预计能完成25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天然气问题专家刘毅军注意到天然气市场增速放缓的趋势。他表示,欧债危机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将影响到国内一些地区的天然气需求,可能会出现局部性供过于求,但整体上需求依然呈现出增长态势。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对此表示赞同。他指出,欧债危机以及中国国内经济放缓等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然气需求的增长,但是这种影响是短期和局部的,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未来的5年乃至10年,将会发现,随着节能减排的不断推进,包括天然气在内的清洁能源将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天然气的长期需求不会因为短期的经济波动而受到太大的影响。”他说。

  事实上,欧债危机的小插曲并未影响地方对天然气的乐观预期。在近半个月中发现,包括天津、山西、河北、安徽、江苏等地制定的2012年年度天然气使用计划,依然维持着之前的乐观判断。

  刘毅军判断,虽然整体上天然气需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将维持增长态势,但不会再现之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

  各地需求热度不减

  尽管需求已露出局部性增速放缓的苗头,但这并不影响各地对天然气的热情。

  苏州天然气管网公司的销售量占据苏州市天然气市场的半壁江山。该公司副总经理沈永良说,2004年西气东输管道刚通气时,当地的天然气年销售量仅5000万立方米,短短三年间就增长至2007年的1.5亿立方米/年,此后每年均保持1亿立方米左右的增幅。沈据此预计,2011年该公司的年销售量将继续保持之前的增速。

  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到安徽、江苏、上海,几乎每一个天然气管道能通到的城市,当地的天然气需求在过去的七年里都在跑步前进。天然气管道途经之处,地方政府纷纷实施煤制气改天然气工程。

  南京港华燃气党委书记吴炯说,2003年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供给南京8200多万立方米天然气,2011年将达到5亿立方米。合肥燃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正亚称,从2004年到2011年,当地天然气使用量每年平均增速在30%左右。天津燃气公司的一位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间当地天然气的需求将翻倍增长。

  看得见的好处,驱动着地方政府不停地向上游供应商要气,不停地扩大天然气的使用量。

  合肥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照华算了一笔账:合肥煤制气改天然气之前,燃气公司对居民销售1立方米煤制气收0.95元,甚至达不到每立方米1元的生产成本。为了弥补亏空,企业每年都要从政府申请财政补助。而在2004年居民使用天然气之后,合肥从中石油买气成本约1.2元/立方米,早期的对居民售价达到1.43元/立方米。与此同时,由于天然气的热值比煤制气高许多,居民每月使用的天然气比煤制气少了近三分之一。

  凭借着低廉价格和清洁高效的多重优势,过去的七年里,管线所到之处天然气毫无悬念地改变当地的能源结构,煤制气被取代,越来越多的发电厂、化工企业争先恐后地抛弃传统的煤炭,投入到天然气的怀抱。

  上游供应艰难增长

  相比下游快速增长的需求,上游供给增加起来要难得多。

  中石油的人士说,天然气主要靠管道运输,从设计管道到形成实际输送能力,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且管道一旦建成后,再想要迅速地改变输送能力并不现实。

  “2004年西气东输一线建成时,当时的年设计输送能力为120亿立方米,后来发现满足不了下游用户需求,到2007年就扩容到170亿立方米,还是不够,所以才有了西气东输二线。”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销售)公司党委书记秦刚证实,目前西气东输三线已进入前期筹备阶段,正在与各地方政府密切协商,四线也正在前期规划中。

  一些地方燃气公司早已未雨绸缪,盯上了还在设计图纸上的新管线。合肥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照华说,“要沟通西气东输三线,定制西气东输四线。”

  几乎所有地方燃气公司的管理者都有着类似吴的心态,尝到甜头的地方政府,敞开怀抱拥抱更多天然气。在他们眼中,能够拿到多少气,决定着地方政府的业绩。

  上游供应商们不得不千方百计地拓展新的天然气来源。

  公开信息显示,除了国内的天然气田外,从国外进口天然气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亚天然气已通过西气东输二线进入国内市场,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投资新建的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已有一部分投入运营,来自澳大利亚、中东等地区的天然气进入中国。

  秦刚说,最近几年气源的弹性空间比之前大了许多,天然气供应更有保障。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