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山东能源 “六合一”

山东能源集团成立 煤企“六合一”后产量将达2亿吨

2011-03-22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3月21日,由六家煤炭企业重组而成的山东能源集团在济南揭牌。对于山东这样一个产煤大省,同时也是耗煤大省,山东能源集团的成立,恐怕不只是为解决其能源供需缺口而设的权宜之计;从长远看,该集团的成立,也是其加速产业扩张、增强话语权和竞争力的必然一步。

  3月21日,山东能源集团成立,煤企“六合一”后产量将达2亿吨
  
  山东煤炭重组终于尘埃落定。3月21日,由六家煤炭企业重组而成的山东能源集团在济南揭牌。对于山东这样一个产煤大省,同时也是耗煤大省,山东能源集团的成立,恐怕不只是为解决其能源供需缺口而设的权宜之计;从长远看,该集团的成立,也是其加速产业扩张、增强话语权和竞争力的必然一步。
  
  

将在发展煤、电等基础上进军新型能源领域
  
  山东能源集团由新矿、枣矿、淄矿、肥矿、临矿、龙矿六家企业重组而成,性质为省属国有独资公司,集团总部设在济南市。注册资本为100亿元,资产总额1200多亿元。新组建的煤炭集团以8300多万吨的煤炭产量,稳居国内大型煤炭企业前5位。山东能源集团组建后,六家企业的法人地位不变。
  
  据了解,六家煤炭企业重组,冠名并未局限为“煤炭集团”,而是“能源集团”,其战略用意在于,实行以煤为基、适度多元发展方针。集团将在发展煤、电、油、气等产业的基础上,积极进军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领域。
  
  原来的重组方案中,一度包括先后在澳大利亚大举收购并拥有15亿吨煤炭储量的兖矿集团,但考虑到兖矿的雄厚实力和规模,及其同时在上海、香港、纽约三地上市的实际,如将其组合进来,进度会很慢,最终方案并没有兖矿。“这种格局,使山东能源集团与兖矿集团可以在产业布局上互为补充、协调发展。”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卜昌森说。
  
  据介绍,“十二五”时期,山东将重点发展壮大山东能源集团和兖矿两大煤炭企业集团,地方煤矿企业由163家重组整合到60家以内,生产总规模将达到3.44亿吨。山东能源集团“十二五”时期的目标是,力争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大型能源企业。业内人士估算,这意味着,届时山东能源集团煤炭年产量将达到两亿吨,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
  
  煤炭企业规模小,后备资源不足,集约经营是发展趋势
  
  “集约经营是煤炭产业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山东能源集团的组建,是顺应能源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增强山东煤炭企业对外资源开发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在揭牌仪式上说。
  
  鲁南煤炭战略研究院院长牛克洪认为,组建山东能源集团,有利于山东煤炭企业集中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优势,形成合力,由单体变集群,把行业优势拓展为区域整体优势,对于山东的省内能源需求,将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
  
  据了解,山东能源集团将稳定和强化国内“三大战略区域”以及“七大基地”规划布局,适时开发国外战略资源。其中,“七大基地”包括济宁、菏泽、黄河北三大省内基地和陕西、内蒙古、新疆、云贵四大省外基地。
  
  牛克洪介绍,经济大省山东,也是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大省。山东煤炭占全国2.2%的储量、4.6%的产量、9.9%的消费量,产煤大省、耗煤大省、资源小省的矛盾日益突出,煤炭供需缺口不断增大。“省管煤炭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产业链条较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安全生产压力增大等问题,越来越难以安全稳定保障全省能源供应。组建大的能源集团,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牛克洪说。
  
  据统计,去年山东全省产煤1.5亿吨,从外省调入近1.5亿吨。据有关部门预测,2011年山东省煤炭总需求量为3.1亿吨,其中从省外及国外调入将达到近2亿吨,外调比例超过60%。
  
  经营单一、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仍是制约能源发展的瓶颈
  
  煤炭集团大重组,山东不是先行者。据了解,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产煤大省内蒙古、山西、黑龙江、陕西、河南等12个省(市、区)相继组建了大型煤炭集团。2010年,全国前10位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9.63%。神华、中煤煤炭产量分别超过3亿吨和1亿吨,重组后的焦煤、同煤、陕煤、龙煤均已超过5000万吨。河南煤化集团、河北冀中能源的经济总量分别跃居全国煤炭企业第二位和第七位。
  
  同时,国家发改委即将发布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鼓励煤炭企业之间进行跨区域、跨所有制形式的兼并重组,发展先进与淘汰落后并举。2015年,全国将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
  
  卜昌森说,山东能源集团基础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走在全国前列,体量虽大,综合来看,却未能摆脱“一煤独大”的状况,经营比较单一,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是制约山东能源发展的瓶颈。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