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中国能源

中国的能源发展现状与政策

2009-10-09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中国 能源 市场体系有待完善, 能源 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

  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中国 能源 市场体系有待完善, 能源 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 能源 资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能源 监管体制尚待健全。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 能源 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 能源 生产国和消费国。 能源 供应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能源 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世界 能源 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 能源 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 能源 安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国政府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 能源 产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一、 能源 发展现状

  能源 资源是 能源 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 能源 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中国 能源 资源有以下特点:

  能源 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 能源 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 2006 年,煤炭保有资源量 10345 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 13% 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 能源 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 能源 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 6.19 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 1.76 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 12% 列世界首位。

  人均 能源 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 能源 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50% 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15 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 30% 制约了生物质 能源 开发。

  能源 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 能源 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 能源 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 能源 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中国 能源 流向的显著特征和 能源 运输的基本格局。

  能源 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 能源 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能源 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 能源 全面发展的 能源 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 能源 供应体系。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 2006 年一次 能源 生产总量 22.1 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 23.7 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 2006 年原油产量 1.85 亿吨,实现稳步增长,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迅速提高,从 1980 年的 143 亿立方米提高到 2006 年的 586 亿立方米。商品化可再生 能源 量在一次 能源 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 6.22 亿千瓦和 2.87 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能源 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

  能源 节约效果显著。 1980 2006 年,中国 能源 消费以年均 5.6% 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 9.8% 增长。按 2005 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 能源 消耗由 1980 年的 3.39 吨标准煤下降到 2006 年的 1.21 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 3.9% 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能源 消耗上升的势头。 能源 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为 33% 比 1980 年提高了 8 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中国 能源 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 2006 年,一次 能源 消费总量为 24.6 亿吨标准煤。中国高度重视优化 能源 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 能源 消费中的比重由 1980 年的 72.2% 下降到 2006 年的 69.4% 其他 能源 比重由 27.8% 上升到 30.6% 其中可再生 能源 和核电比重由 4.0% 提高到 7.2% 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终端 能源 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 能源 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 20.7% 提高到 49.6% 商品 能源 和清洁 能源 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中国 能源 科技取得显著成就,以 “ 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 ” 为标志的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科技理论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煤炭工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电力工业方面,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 能源 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正负 500 千伏直流和 750 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正负 800 千伏直流、 1000 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组织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的 能源 政策也把减少和有效治理 能源 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作为其主要内容。 2006 年,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和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近 100% 烟尘排放总量与 1980 年基本相当,单位电量烟尘排放减少了 90% 2006 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脱硫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 1.04 亿千瓦,超过前 10 年的总和,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 2000 年的 2% 提高到 30%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中国 能源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 能源 工业改革稳步推进。 能源 企业重组取得突破,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 能源 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建立了监管机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 能源 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能源 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 能源 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资源约束突出, 能源 效率偏低。中国优质 能源 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 能源 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能源 结构不合理、 能源 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 能源 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 能源 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 能源 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能源 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煤炭是中国的主要 能源 以煤为主的 能源 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