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马红漫 天然气

马红漫:天然气价格改革前提

2013-04-11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近期受天然气涨价传闻影响,部分地区居民开始排队囤气。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专门公开辟谣。然而,主管部门的安抚之声尚余音绕梁,长春市民用天然气便开始提价,涨幅高达40%。

  近期受天然气涨价传闻影响,部分地区居民开始排队囤气。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专门公开辟谣。然而,主管部门的安抚之声尚余音绕梁,长春市民用天然气便开始提价,涨幅高达40%。天然气消费具有刚性,民众及各生产部门对其价格敏感度较高,是为行政主导终端售价模式由来已久的重要原因。然而,发改委稳定总体物价水平与地方涨价诉求之间的偏差表明,天然气价格亟待通过市场化改革予以厘清。当然,对于改革发轫之初资源品价格波动给民生利益带来的冲击,行政部门有义务出手呵护。

  目前中国天然气价格是由出厂价、管输费和城市管网费三部分组成,除个别试点城市外,前两个环节价格受中央政府统一调控,终端售价则由地方调节。行政部门以一己之力难以实时切中市场脉搏,在稳物价的管控思路下天然气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此前基于天然气进口成本与运输成本走高等原因,国家发改委曾在2010年先后调整管道运输价格与出厂价,但事实表明这一调价未能到位。以西气东输二线进口中亚天然气为例,2012年前三季度平均不含税到岸价格为2.48元/立方米,但国内天然气出厂价仅为1.1元/立方米,每立方米亏损超过1元。应当指出的是,天然气扭曲的价格机制表面上压低了社会产品出厂价格,但却在实际上抑制了厂商的供给意愿,怂恿了高耗能产业的肆意扩张,从而导致诸多不经济现象。数据显示,天然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平均为30%左右,而中国这一数据仅为4%左右。可见,正是价格失序缓滞了天然气对传统煤炭资源的替代步伐。近期肆虐的雾霾高污染天气正在发出警示,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速最终会得不偿失,只有发展绿色经济才具有长久生命力。恰因此,天然气价格改革已然如箭在弦上,行政身影须尽早从定价环节淡出,让位给市场力量自发调节。

  值得一提的是,天然气价格改革关乎国计民生,理当获得民意的充分理解与支持。针对坊间将价改与涨价等同的误解、舆论对市场机制能否全方位覆盖的质疑,决策部门有必要未雨绸缪地做好相关工作布局。

  回顾此前资源价格调整,“逢听必涨”现象司空见惯,加剧了民众对能源价格改革的抵触心理,以至于天然气价改消息会立刻引发居民集体囤气行为。而公开能源品供给成本、内部运转机制等信息并广泛接受民意反馈,或许可以消弭这种恐慌情绪。其实,天然气供给链条的价格传导机制极为不畅,在进口气源和长输管道在亏损或微利的同时,大部分城市天然气经营公司却坐享厚利。例如北京市天然气集团2012年盈利高达21.3亿元,同比增长13.3%;上市公司深圳燃气同期净利润为5.28亿元,同比增长30.37%。那么天然气涨价因素是否能通过供给部门内部予以消化,而非简单转嫁给终端用户?是否能通过内部管理挖潜减少既有亏损幅度?这些关乎是否需要涨价、涨价合理幅度应该是多少的核心信息应当公之于众,只有在信息对称的语境下,各种质疑之声才可能获得满意解答。其间,即便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生活因天然气价改而受到波及,相关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也容易落实到位。

  显然,能源价格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涨价,而是要抑制垄断、行政过度干预等非市场化因素蔓延,通过竞争破解价格定位难题。就此而言,天然气价格改革走向成功的一大前提就是要营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氛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天然气等资源品供给市场已实现生产厂商众多且与管道公司分业经营,供给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状态。但目前中国天然气上游勘探与生产垄断气息浓厚,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承担,三大巨头共占到全国产量的95%以上,特别是中石油一家的产量就占70%以上,而天然气中游的长输管网也主要由这三大巨头经营。未来只有全面降低准入门槛,实现各路资本公平竞争,才可能倒逼供给方强化内控、成本透明、让利于民。

  在信息对称、竞争充分的语境下,天然气价格改革才可能更加顺畅和彻底。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