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施正荣反思光伏泡沫 产业清算时刻已来临

施正荣反思光伏泡沫 产业清算时刻已来临

2009-04-28 中国能源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盛宴不再,整个中国太阳能产业仿佛都在痛苦地低嚎。最近一年多来,一度炙手可热的众多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太阳能概念股已暴跌近90%。市况在去年第四季度急转直下

   盛宴不再,整个中国太阳能产业仿佛都在痛苦地低嚎。最近一年多来,一度炙手可热的众多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太阳能概念股已暴跌近90%。市况在去年第四季度急转直下:作为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无锡尚德电力控股公司(STP.NYSE)单季亏损6590万美元,毛利率直降为0.6%。同病相怜的还有诸如林洋新能源(SOLF.NASDAQ)和江西赛维LDK(LDK.NYSE)这样的同行,后者单季亏损达1.33亿美元。

 

 在最近10年里,类似这样的一个新兴产业由极盛而至狼藉的逆转故事,恐怕只有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可与之相提并论。艰难考验可能有助于这一行业清洗掉一些盲目的进入者。市场监测机构中国投资咨询网产业研究中心统计称,在去年最后几个月里,中国有350家光伏(太阳能发电)企业倒闭歇业。

  “光伏泡沫现在肯定是破裂了,多晶硅价格再也不会回到从前。”4月3日,尚德董事会主席兼CEO施正荣在接受《专访时坦承。在由云端跌落至谷底的过程中,这位中国的“太阳能之王”亦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当2005年,他把自己一手缔造仅4年的尚德推上纽约证券交易市场时,人们同时目睹了一位速成的中国太阳能富豪的诞生,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追随效仿者,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的中国太阳能产业内会出现产能过剩的瘟疫。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初始的狂热是合理的,但渐渐地,市场对这一产业的估值和预期却失去理性。“中国为什么诞生这么多光伏企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财富效应,再一个是政府在后面推波助澜,举国上下到处在建光伏产业园,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施正荣反思。

  或许,前所未见的惨淡市况正好给中国这些新生的企业家们补上了难得的一课: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以及市场对其的预期。自2001年成立以来,尚德的产能由10兆瓦跃升至去年的1000兆瓦,累计向全球出售了1100兆瓦的电池片和组件,并于2007年超过德国Q-CELLS和日本夏普,在太阳能光伏组件这一单项方面,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商。如此狂飙突进的景象也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大跃进,中国太阳能产业每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并将主要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接连推高至500美元/千克左右。

  尽管施正荣称自己早在去年初即预见到产能过剩的泡沫破裂危险,但直到第三季度,“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产业还那么火”,其时,尚德的毛利率还保持在21.6%。施称,出于正常备货的需要,尚德高价购进了满足两周生产需要的硅原料,结果,市场的急转直下让这笔高昂的采购直接导致了尚德在第四季度大幅亏损。按施之前的估计,尚德在去年本应有3亿美元的净利润,但其全年实际净利润只有1.11亿美元,较2007年少了近一半。

  不过,“如果历史再重复一次,我还是这样做。”施正荣坚称。

  如同中国房地产业在过去一年所提供的教训:疯狂囤地已经让许多房地产商陷入资金紧张的窘境,中国太阳能企业也在告别“硅料为王”的牛市时代。随之而来的裁员、降薪、暂停产能扩张等诸多坏消息更是消减了过去笼罩在尚德之上的光环,其股价从最高时的接近90美元跌至最低时6美元左右,市值缩水达90%多。“市场不好的时候要诚实,股价该跌就跌,这并不说明公司不好。”施自省,“现在多晶硅已回归100美元以下的理性价格,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促使这个产业回到原点,过去光伏产业很火,公司收入不断提高,但(公司)真的创造了那么多价值吗?”

  火与冰

  实际上,早在去年第三季度,光伏行业的潜在危险就开始为分析人士所警惕,由于海外市场需求减少、汇兑损失和组件价格下跌等因素,包括尚德在内的光伏企业均出现危机爆发前的种种迹象。其时,由于融资艰难,海外客户的许多光伏工程被推迟,甚至取消订单,光伏产业供过于求的状况顿时凸显出来。

  对施正荣来说,光伏产业泡沫破裂并不是新消息,而是早已预见的风险。只是,灾难在什么时候到来,会以多快的速度发动袭击?在这一点上,包括施正荣在内的企业家均有误判。

  施正荣表示,早在两年前自己就意识到已经站在光伏产业的转折边缘,并判断今年光伏产业将供大于求,“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产能过剩危机大概会在今年六七月份发生,金融危机导致这一局面提前了六个月出现。”施说。

  不过,去年第二、三季度出色的销售数据和利润,让施正荣仍对市场抱有乐观情绪。在去年10月份时,硅原料依然紧张,客户天天催着尚德交货。尚德则继续推行扩张政策,计划在今年达到1400兆瓦的产能,扬州、扬中、洛阳、无锡、上海,多个生产基地的扩建项目同时推进,力争2012年达到5000兆瓦产能。

  事与愿违的是,11月份之后,情况开始明显恶化,多晶硅、电池、组件价格接连下跌,且下跌速度令人吃惊,完全超出施正荣的想象。如今,光伏组件价格已由年前的3.7/瓦跌到2.5元/瓦。如此快速的由热转冷几乎让施正荣等来不及反应,仓库中已经堆满了存货,至去年第四季度,尚德的库存总额高达2.319亿美元。

  施正荣不得不四处奔波,与上游供应商谈判,要求下调多晶硅现货供应价格。尽管如此,其提前高价购进的硅料库存仍然成为一枚“定时炸弹”,多晶硅及部分投资项目在第四季度的减值接近4000万美元。

  11月底,尚德在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时,施正荣已经确定第四季度的经营数据将十分糟糕,他开始拼命调低投资者对尚德的预期,宣布“第四季度利润将为零”。情势至此,尚德已没有机会在这一旋涡中独善其身。“大势逆转,鸡蛋碰石头你是碰不过的。”施正荣说。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施快刀斩乱麻,以应付突然而至的急剧降温。他连续召开尚德管理层会议商量对策。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停止产能扩张,除了扬州、上海的项目,其它项目全部暂停,并召回人员。这项决定可以为尚德节省20亿元的资本支出。

  与此配套所做出的决策还包括,继续推行末位淘汰等灵活用工方式,缓招经过培训的2000名员工,取消所有员工的每月奖金,管理层集体降薪,施正荣自己今年年薪亦降为1元。

  这些迅速而激进的措施,再加上无锡市政府、当地金融机构在关键时刻的支持,尚德的经营逐渐稳定下来。但是,内外部的质疑和担忧并未停止,到今年1月初,甚至有传言说尚德将裁员4000人,半数生产线停产。

  1月20日晚,回到家中的施正荣心事重重,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如此不安过。随即,他在自己的黑莓手机上,以致全体员工一封信的形式,用英文阐述了他对行业变局的看法。第二天早晨,这封被快速译为中文的信发送给尚德在全球的近8000名员工。在信中,施告诉尚德员工,如此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使得各个产业都受到了重大影响。员工要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变化了,尚德的态度和方式方法都必须跟着变化,要从一个处于卖方市场的企业变成适应买方市场的企业。

  囚徒困境

  在过去,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幻象可以看作是由以下几个泡沫组成:多晶硅价格、产能过剩和资本市场泡沫等。随着金融危机破坏力的进一步加深,这些泡沫破裂后所造成的打击已显而易见,整个行业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以上游多晶硅为例,过去几年中,出于对暴利的追求,多晶硅投资异常火热,即使在技术和人才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也敢于投资万吨以上的多晶硅。截至2009年初,河南、四川、浙江、江苏等20多个省已经有数十个项目投产或处于建设中,总产能在15万吨以上,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三倍。

  这直接带来了全球多晶硅产能的严重过剩,为多晶硅价格2008年超乎想象的暴跌提供了诱因。这些企业里,有的根本没有经过政府审批,有的带来了环境污染,有的则因金融危机正身临困境,有的还在继续忙着达产。

  不管怎样,这些色彩斑斓的中国企业让一直平静、冷寂的光伏产业热闹非凡,它们以惊人的速度,搅尽脑汁利用国外的设备、原料和技术生产出多晶硅、电池片和组件,又把其中9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从而获取财富。

  2001年施回国创业时,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为3兆瓦,2007年中国光伏电池的产量已经达到1088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长了300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囚徒困境:出于生存和降低成本的需要,众多太阳能企业都把规模为王奉为圭臬;而大肆扩大产能的结果,却使得任何参与者都必须支付极高成本、忍受更低的利润率以获取市场占有率。“很多同行纯粹是想以规模取胜。这个行业是需要规模,我们也在扩大规模,但这个市场还无法容纳这么大的规模,必须等待机会。”施承认。

  观察全球光伏产业最近七八年的变化,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太阳能光伏日益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商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在国外,这个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一直没有变化,依然是日本夏普、德国Q-CELLS、MEMC等人们熟知的企业。

  但在中国,却是越来越多的新面孔蜂拥而至这一新兴产业。其中既有无锡尚德、赛维LDK等中下游企业,也包括无数的多晶硅生产企业。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商达到上千家。以江苏省为例,距离无锡尚德几百公里范围内,就有林洋新能源、常州天合、南京中电光伏、CSI阿特斯等颇为知名的光伏企业,中小型光伏企业更是数不胜数。

  但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中国太阳能产业现在仍然处于支离破碎的分散状态,而且竞争激烈。“我们是被一群狼围住,猎头挖人的电话经常直接打到我们的车间。”施正荣说,有很多光伏企业根本没有技术,不了解这个行业,便四处窃取技术和人才。而竞争对手之间的争相扩产几乎成为一场“军备竞赛”。

  为了减少恶性竞争,施正荣一度希望建立一个光伏产业的联盟。但他沮丧地发现,这很难办到,有一些企业并不愿意买施的账,拒绝合作。在海外市场竞相压价的结果,导致行业利润日趋微薄。同时,仿冒尚德产品的假货也在市场上出现,为此,两年前,尚德专门成立了打假办。

  “光伏泡沫就是中国人自己给炒起来的。”施正荣说。这种泡沫主要表现在多晶硅的高价格和大规模建设,中国上马了那么多电池片和组件生产企业,对多晶硅的需求暴增,导致其价格从每千克几十元一直飞涨到500美元以上。

  施正荣表示,这个寒冬中是否会有一大批光伏企业死掉,取决于这个寒冬有多长,但许多小企业不可避免地将进入历史,光伏行业将越来越追求品牌、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在施正荣看来,另一个越吹越大的新泡沫是薄膜太阳能。“薄膜太阳能绝对是泡沫,要分析都是谁在炒薄膜概念?这里面有行业领袖和行业专家吗?”施正荣说,他自己搞薄膜搞了一辈子,还没有发现一种技术可以让转化率高于7%,何况现在硅原料价格下降这么快,薄膜太阳能并不具备什么竞争力。本刊获知的最新消息是,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此前在苏州上马的百仕德项目,原计划在今年底达到1GW的薄膜太阳能产能,现在则传出规模已缩减至20%。

  等待与希望

  施正荣自嘲,即使是情况最为危急的去年第四季度,自己照样吃得饱、睡得香,遵循着严格的生活习惯。施正荣不喜欢熬夜。在他看来,这种状态就应该是光伏产业在泡沫破裂后应该具有的状态,回到原点——保持平常心,而不是急功近利。与前几年相比,施正荣已经不常到生产一线去观察,或到职工食堂与员工一起就餐了。很多时候,他习惯把盒饭叫到办公室,并且偶尔在办公室做上几个俯卧撑以放松身心、锻炼身体。施承认,尚德对外界的预期管理也在逐渐成熟中,2005年刚上市的时候没有料到股价会涨得那么快,而后股价迅速下跌,“心理上当时就有点承受不了”。

  在尚德电力发展的最初几年,产品的利润率曾维持在30%左右,之后一路下行。现在,施正荣对光伏行业的最佳设想是,保持15%至20%的合理利润率。“多晶硅已经回落到100美元以内的合理价格,这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施正荣说。

  今年3月,尚德电力贴出了新的招聘启事,准备增加一批生产线工人,这显示尚德的产能正在恢复。施正荣透露,截至接受本刊采访时,尚德电力今年已经获得了750兆瓦的订单,远远高于去年500兆瓦的销售量。

  与此同时,尚德电力总投资达4.6亿美元的P4项目也已奠基,这一产能达660兆瓦的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在获得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2亿美元银团贷款后,施正荣准备在未来几个月评估光伏市场的复苏情况,以确定是否2009年投产,这是尚德2012年5000兆瓦产能、1000亿元销售收入的战略组成之一。

  不过,这些乐观的形势都取决于市场需求的恢复情况,尽管欧洲仍将扮演主要销售市场的角色,但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短期内光伏需求迅速恢复的可能性很小,普遍认为需要两三年以上的时间。

  不过,3月26日,财政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给信心低迷的光伏产业注入了一支强心针,该意见决定推进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

  对尚德电力为首的光伏企业来说,这场“及时雨”为改善其生存状况、回归中国市场创造了绝佳条件。此前,中国政府一直拒绝为光伏产业这一发电成本高达4元/度的产业提供任何财政支持,从而限制了光伏产业在国内的应用。

  根据最新出台的规定,针对装机容量不小于50kWp的光伏应用工程,财政部等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财政补助,补助标准为20元/瓦,占光伏系统成本的近50%。中国政府释放的这一积极信号迅速搅热全球太阳能市场,当日,在欧美、亚太资本市场上市的光伏企业股票全线上涨,尚德股价飙升43%。

  无论如何,这是国内市场应用的一个开端。施正荣预计,2009年尚德可以在国内获得数百兆瓦的销售量。与此同时,尚德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奔赴西藏、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拜访各地的发改委和地方政府,推动当地的光伏电站建设。

  除了回到“故乡”,尚德电力还开辟了欧洲之外的“第二战场”——美国。去年,尚德电力已经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六七十人的强大团队,并收购了一家美国系统集成商,同时与一家新能源基金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联合开发太阳能电站,最新的消息是该公司赢得了美国一个35兆瓦的电站,这是美国最大的光伏电站项目之一。

  据了解,从2007年底到现在,尚德电力在美国已经在谈或者是签约的太阳能电站项目合计已经达到1500兆瓦,这是一个颇有诱惑力的数字。同时,尚德还在筹划一个独特的方式,帮助客户解决融资问题,以推动在欧洲市场的销售。

  施正荣还有更大的计划。这就是,夺取太阳能产业的“圣杯”,在业内,这称之为“与电网同价(Grid Parity)”:预计光伏发电成本降至1元/度时,将具有大规模经济发电的优势。此前,业界预计到2020年才能实现;到去年,这一时间已经提前到了2015年。今年初,无锡尚德、赛维LDK、常州天合、林洋新能源等中国太阳能企业已将“1元/度”的光伏发电成本方案上报科技部,乐观估计将在2012年实现。

  施正荣相信,整个太阳能产业届时将能逐渐摆脱依靠政府补贴发展的局面。他甚至大胆设想,5年后,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和中海油、中石油这类传统能源巨头也会大举进入太阳能产业。“现在就要考虑,我们与这些传统能源巨头将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还会有这么多太阳能企业存在吗?如果没有技术研发能力,不可能继续生存。”施说。

  这样理性的思考正是此时需要的。世界已经经历了一次晶体硅的革命——它给我们带来了电脑、手机和iPod,或许经此磨砺,中国的太阳能产业才能真正迎来第二次晶体硅革命的到来。正如《基督山伯爵》的结尾:“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