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可再生能源

上海勾画可再生能源蓝图

2009-03-18 中国能源投资网
 

    站在东海大桥眺望,1公里外的海面上,3台直径约90米的大型风电机组正在风浪中一天天“长身体”。明年,34座巨型风车将在此迎风取电,并通过海底电缆,每年把2.6亿度“绿电”送进岸上的城市电网。

  当人们想象着未来海上风电场的壮观景象时,一份关于上海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正加紧制订。对照2020年的远景目标,这座扎根东海的风电场,不过是申城可再生能源发展蓝图上的“起始之笔”。

  海上风电场,选址上海有示范意义

  在国内已规划的风电场中,100兆瓦的装机容量算不上规模最大,但建设中的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却是第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列为示范项目的大型海上风电项目。这样的项目背景,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上海发展可再生能源所寄予的期望。

  作为一个人口密集、一次能源资源稀缺、环境容量有限的特大型城市,如何实现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上海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上海若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率先探索,将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从资源潜力上看,申城发展前景较好的可再生能源主要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据初步评估,本市陆域与近海海域风能资源可供开发量分别约为500兆瓦和4.7万兆瓦。太阳能方面,虽说上海年平均辐射量低于全国水平,却高于日本、德国等太阳能强国。尤其是近年,本市年均新增建筑面积超过5000万平方米,发展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楼宇的潜力巨大。

  在距离2.6亿度风电最近的城镇―――临港新城,一个被称为“实验风场”的7兆瓦陆上风电场已先行运转起来。与此同时,我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

  也于去年在此建成,安装于屋顶的1260块太阳能电池板每年将生产20万度办公用电。种种迹象表明,这座年轻城镇希望以全新的"绿色"方式,应对快速城市化所遭遇的能源与环境压力。

  两个百分比,现实与目标的合理差距

  作为上海另一个"生态门户",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已将"生态岛"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与临港新城的"绿色城镇"样本有所不同,这里探索的是新农村的"绿色发展"之路,但同样需要寻找适宜利用的可再生能源。

  早在2005年,3台总容量为4.5兆瓦的风机在东滩开始了并网发电。去年,东滩风电场的装机容量扩建至19.5兆瓦,可满足2万多户家庭的日常用电。2007年,国内首家进入商业运营的兆瓦级太阳能光伏电站在前卫村建成。此外,农田收割后多余的秸秆被气化用于发电,目前崇明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规模已达2兆瓦。

  当然,可再生能源在申城的探路之举,不止于临港新城与崇明岛。截至去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近90兆瓦。其中,风电总装机容量达39.4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安装2.8兆瓦,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示范楼宇超过200幢;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43.5兆瓦,另有共计10.6兆瓦的在建项目。

  然而,这些零星的示范点还无法在申城庞大的能源消费中,争取足够的话语权。按照目前已建成和已规划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计算,预计到2010年,本市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0.5%,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360兆瓦,约占本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以此估算,专家认为,到2020年,上海将衡量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的两个百分比可分别提高至2%和6%,较为合理。

  从数字上看,这样的目标似乎不如想象中鼓舞人心。而参与规划研究的专家团队表示,要填补现实与目标间看似微小的百分比差距,意味着未来12年,上海将新增约1480兆瓦风电装机容量、15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及106兆瓦生物质发电项目,至少需要400亿元投资额。

  新能源产业,值得关注的经济新势力

  在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内发电设备龙头企业上海电气今年仍握有1800亿元订单。在原有强项火电设备之外,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装备正在成为其新的利润增长点。以风电装备为例,上海电气目前已具备1.25兆瓦和2兆瓦风电机组的产业化能力,国产化率达70%以上,正在研发3兆瓦以上的海上风电机组。

  借助新能源产业化危为机的,还有国内最早开发生物质燃料锅炉的企业---四方锅炉厂。以废木柴、棕榈壳、稻壳、酒糟等为"口粮"的新型锅炉,切中各地因地制宜的能源利用思路,销路甚广。

  "上海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禀赋一般,但技术和产业优势明显。"上海清洁能源研究与产业促进中心总工程师、上海交大教授罗永浩告诉记者,瞄准风能、太阳能等重点优势领域,申城近年来加大了研发力度与产业化步伐,形成了可再生能源研发、制造、应用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为从"资源依赖"向"技术依赖"的发展转型打下了基础。

  能源专家普遍认为,处在逐步成熟期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不仅环境效益突出,而且对于上海乃至全国的"保增长、调结构"意义重大。据估算,从现在起到2020年,本市围绕可再生能源的400亿元新增投资若能全部实现,申城可再生能源装备业和服务业产值将达1200亿元,创造相关就业岗位约5万人。除了现已开发的新能源装备,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工程设计安装监理、投融资和碳交易等现代服务业,也值得关注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