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太阳能

太阳能强制令酝酿出台 企业各怀心事

2007-06-15 中国能源投资网
 

  太阳能强制令即将出台,“强制令”对太阳能产品的补贴力度又将有所加大的同时,也可能由于缺失行业标准而造成隐患。

    在节能减排备受社会关注之时,发改委的一份大礼将再送中国新能源行业一片暖意。

    两个月前,中国能源研究会农村能源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联盟副理事长程翠英向发改委建议,效仿西方国家依靠政府拉动产业规模。两个月后,这份提案得到发改委高层认可。

    在业内眼中,这是一个显著的政策信号:政府意在强力拉动新能源的应用,推动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尽早实现。

新能源企业争取政策力量

    “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24.6亿吨标准煤,节能降耗指标未能如期实现,2007年一季度的节能减排目标仍未完成。”在不久前闭幕的2007年全球太阳能大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一针见血地指出。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初步规划,太阳能产业被看做是完成节能降耗指标的“排头兵”。发改委的设想是,到2020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年替代化石能源约4000万吨标准煤;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200万千瓦。

    高层的积极表态让众多渴望在新能源领域分一杯羹的企业春心萌动。

    不久前,程翠英大胆向陈德铭建议,效仿西方国家依靠政府拉动模式,让新能源市场规模越做越大。同时身为天普太阳能公司老总的程翠英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新能源产业缺乏市场认同,在实际推广中,煤电企业一手遮天,让新能源企业大多无功而返。

    这已不是企业第一次向政府呼吁了。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武汉钢铁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袁伟霞提交议案,呼吁国家出台政策,让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其实,在西方国家的太阳能产业推广中,处处可见政府的影子。

    学界、业界人士几乎众口一词。“德国政府为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将承担设立4000万欧元的联邦研究基金;印度政府已经制定了《太阳能(建筑物强制使用)法》,要求在商用、工业、政府以及住宅建筑物中强制使用太阳能;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已开始实施,但政府代表对于太阳能产业的倾斜政策迟迟没有到位。”

强制推广政策即将出台

    程翠英等一大批人的建议终于得到回应。陈德铭日前公开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制造国,无论是从节能减排还是成本节约角度,太阳能都已经具备强制推广的条件。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热利用委员会主任郑瑞澄的记忆中,以国家强制性方式扶持新能源设想的提出,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这是一个强烈的政策信号,表明国家重视并将大力扶持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

    在陈德铭手中有一份尚在企业内部悄悄传递的《推进全国太阳能热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了我国推广应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强制性政策措施,如太阳能强制安装政策,新建建筑在设计时要预留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位置和管道等构件,特别是政府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建筑要带头使用太阳能热利用设施。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也参与了该方案的制定。他认为,推广太阳能热利用关键在立法保障。据了解,这部法案已经在发改委悄悄酝酿。“发改委已经会同人大法委商议此事,只是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成熟,成立一个国家的强制性法案仍需时日。”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据悉,建设部也将在新建筑中应用可再生能源写入《民用建筑节能公约》,强制推广可再生能源在新建筑中的应用,国家建设部负责起草国务院建筑节能管理条例也将在近期公布。

    目前,海南、深圳、烟台等省市已经先于国家出台太阳能强制推广政策。

企业各怀心事

   “有了政府做靠山,咱们啥也不怕了。”程翠英这样说。

    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程翠英所在的天普启动了“百村共建工程”,截至日前,天普新农村项目组共完成太阳能光热、光电示范村共建工程13座,无盈利安装太阳能热水器5173台,并在北京市大兴区积极进行主动式太阳房示范村的筹建工作。

    北京大兴区长子营镇北蒲州村张淑娟自5月份在自家楼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后,一家五口洗上了热水澡。“过去农村都使用低质煤烧水洗澡,市内又不通风,空气严重污染。”

    程翠英告诉记者,随着政府颁布“强制令”降低对污染严重的能源的依赖,对太阳能产品的补贴力度又将有所加大,这必将在今后几年里扩大对太阳能产品的需求。

    在不少太阳能企业对“强制令”即将出台倍加期待时,也有企业对尚在酝酿中的“强制令”的效力和条件表示质疑。

    “我们去找这些垄断性很强的电力公司谈判,他们根本不会理我们。”一位经营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者认为,即便是国家出台“强制令”,用户大多都被五大发电企业垄断。

    而在皇明集团总裁黄鸣看来,目前强制安装的条件并不成熟。“如果没有行业标准,隐患也会很大。新能源产业成熟起来自然就有了话语权,那时再出台强制令也为时不晚。”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