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失准 石油工业数次吃亏
以往的石油需求和价格大幅波动经验告诉我加强石油供应预测不是选项而是必需。
石油怪圈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工业多年来已经处于高产稳产期,按照既定的成本和如此复杂的供应链,已经无法再为全球需求增长保持弹性供应。对此,业界人士并不意外。油价自 2003 年上升, 2008 年上半年下跌,而根子却在 1998 年,那时的国际油价掉到每桶 10 美元,导致全球石油产能投资枯竭。而低油价引发随后的石油需求失控,增加供应仍无济于事。供应短缺演变为油价快速攀升,最终导致 2008 年的全球经济衰退和油价大崩盘。
虽然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几个月内就发生了骤变,但能源工业由于十分复杂和老化,因而不能有效地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政治制约、保障落后、盆地老化、技术局限等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了一个石油供应极限,无法满足无止境的需求增长。当前上游业投资减少的情况下,这一供应极限将不会打破,相反将在今后更加严峻。
除非石油工业更好地谋划能源相关问题,否则能源需求增长、有限的能源供应、波动的石油价格形成的怪圈将会重复出现。
石油供应预测要有可信度
从加强油价波动管理入手,制订建设性的能源政策,规划石油供应的唯一选择。工作的起点应是开发具有可信度的石油供应前景情报。
直到 2008 年中期,人们都以为国际能源机构 ( IEA 美国能源信息署 ( EIA 欧佩克等提供了所有必需的情报。其他机构,如联合国联合石油数据倡议、拉美能源组织、亚太能源研究中心、欧洲委员会统计办等,似乎也在谨慎地维护并更新石油消费数据。
然而事实是这些机构做出的评估仅仅记录了能源需求,并未对所需要的石油供应提出可信的预测。结果,往往是臆断的石油供应假设代替了深思熟虑的生产预测。这类 “ 预测 ” 往往缺少详细的数据支持,忽略了技术和政治上的障碍、承包商资源的局限以及稳定产量的成本上升。
IEA 去年 5 月的世界能源展望》列出了主要石油项目,评估了石油产能递减,但长期石油供应预测仍存在上述缺点,需要改正。
预测需要做好 3 件事
长期全球石油供应预测应当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来做,这一机构应当是具有透明度商业结构。石油供应预测应包括 3 个主要组成部分。
定期更新所有未来的原油与天然气液 ( NGL 项目。提供给生产商与消费者的报告要监测重大的原油、凝析液、天然气液项目的完成时间,展望项目产能。还要监测保持产能,克服产能递减的措施,并记录油田老化情况和已往的递减率。
未来项目成本。对于可能扩能的项目,必须监测致使产能成本增加的不利经济因素,以及重要材料和服务的利用率。报告要在预估价格走势、项目实施成本、落实支持服务等方面提供导向,从而使高成本扩能项目在一定时间内得以实现。一些业者虽然会考虑成本趋势,但在长期能源供应预测中往往忽略了成本对未来油价的影响。
探明储量类别划分。全球石油储量评估的准确性问题超出了问题本身。一些国家石油公司和前苏联有时把未开发的可能和潜在储量包括在探明储量估算中。为了避免混乱,确定常规储量时需要补充按预定油价确定的收益。考虑重大石油项目时要设定经济障碍率,即在标准油价情况下,如每桶 50 70 90 美元,某一油藏可持续生产的经济性。
国家石油公司的储量评估质量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优化产量预测要越过储量准确度问题,重视生产前景风险预测。可利用国家石油公司公开发布的生产历史记录、资本与运营开支、目标产量等数据进行风险预测。
- ·2015-2019年广东省能源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广东省能源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Investment and Forecast Report on China Natural Gas Industry...
- ·中国页岩气市场调研报告2012
- ·中国石脑油市场调研报告2012
- ·2013-2017年中国炼油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2-2016年中国天然气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 ·2010-201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中英59项协议共识清单公开 风电位...
- ·南方电网公司大力开展电动汽车业...
- ·煤炭行业现状:供需错配稳价难
- ·煤炭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加强自救
- ·“十三五”风电扩容 消纳将成“重...
- ·莱克·威奇公司将设计东南亚最大...
- ·海润光伏杨怀进:响应“一带一路...
- ·上网电价或在2015年年底迎年内二...
- ·美国上周天然气库存增幅低于分析...
- ·巴基斯坦石油公司利润缩水57%
- ·吴道洪的燃烧技术神话
- ·李嘉诚:华人首富的“超人”秘诀
- ·张志祥:钢铁首富与建龙钢铁帝国
- ·康宝华与“沈阳远大”的远大前程
- ·陈华书写京基地产史
- ·郭浩:打造中国第一农业品牌
- ·董增平:要做中国的西门子
- ·柳传志:中国企业家教父与“联想...
- ·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
- ·张轩松:“农改超”永辉模式